展览现场
四川地多腴壤,物阜民丰,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自古以来,天府之国孕育了许多历史名人,如文翁、司马相如、扬雄等,更有众多文化世家,他们以经、史、百家之说传家,以孝悌忠义为修身立德之本,睦族亲邻、行善乡里,倡节俭、重执业,形成了“忠义爱国、耕读传家、清正廉洁、孝亲敬长”的巴蜀家风。
宋代,有眉山苏氏家族以持正立节、诗书传家,造就了苏洵、苏轼、苏辙“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形成了“读书正业、仁慈孝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三苏”家风。明代,新都杨氏家族的“四重”“四足”家风成就了以杨春、杨廷和、杨慎为代表的“一门七进士,宰相状元家”,而杨慎更在临终遗训里教育后代:“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清代大儒刘沅,以《豫诚堂家训》和《蒙训》,会通“天下为一家,中国如一人”“正心乃修身,齐家而治国”的家庭教育与社会治理的道理,形成以“槐轩推十学”为核心,精于琴棋书画百科六艺的学术家族。
展览现场
巴蜀家谱有特色
彰显移民记忆,不少家谱称“蜀谱”
自先秦时期开始,巴蜀地区便大量吸引外来移民,每逢战乱,便有大批移民避难入川。明清时期,出现大规模移民潮“湖广填四川”。大量移民从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出发,众多家庭携家带口进入四川糊口谋生,为四川地区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植根于华夏民族内心深处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观念,让他们不愿意忘却这段刻骨铭心的移民历史,于是就被记录在数不清的故旧家谱之中,成为绝大多数四川人的集体记忆。
展出的家谱
现场展品
正因为移民历史的特征,巴蜀家谱也具有一些独有的特性。比如因为始祖多是在清初才迁入四川,所以现存的巴蜀家谱多是清道光以后修撰的,年代较近;同时有不少家谱直接称作“蜀谱”,突出强调地域性;也正是由于入川的历史相对较短,宗族人口相对较少,使得巴蜀家谱中记载的世系较短,一般册数较少,绝大多数在10册以内。但巴蜀家谱记载的内容却十分丰富,有关于先祖迁居创业过程的叙写、关于女性祖先的传记、对重大历史事件和地方社会的记录等,这都是其他地区的家谱所少见的。
综观现场展出的巴蜀家谱,还有不少精美的手抄本家谱、稀有姓氏家谱、少数民族家谱等,不仅见证了巴蜀丰富多彩的家谱文化,也为四川的历史研究、社会学研究、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源。
展品丰富
从“皇族玉牒”到生僻姓氏都有展出
本次展览中的“皇族玉牒”单元,展示的是中国古代皇帝的部分谱牒。皇族谱牒也称为玉牒。从秦汉时起,皇族谱牒编修和管理制度逐步开始建立完善,朝廷设置宗正一职,专事皇族事务管理和皇族谱牒纂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