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的谥号,苏洵的二个儿子官居何位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4-01-16 02:06:48

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一说自号老泉, [1-2]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父亲:苏序,妻子:程氏,眉山富豪程文应之女。儿女:史载他与程氏共有三子三女,但长子苏景先与长女、次女早夭。女儿:苏八娘,亦称苏小妹。儿子: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赠太师,谥文忠。儿子:苏辙,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谥号文定。

他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苏洵的谥号,苏洵的二个儿子官居何位(1)

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他出生于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少时不好读,由于父亲健在,没有养家之累,故他在青少年时代有点像李白和杜甫的任侠与壮游,多处游历。

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约于此年他开始读书,学习断句、作诗文但没有学会就放弃了读书。

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他与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程氏结婚,程氏时年18岁。

北宋天圣六年(1028年),他尚未发奋读书,终日嬉游,不知有生死之悲。程夫人生长女但未满一岁夭亡。

北宋天圣七年(1029年),他仍未发奋读书,其父“纵而不问”。

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他游成都,于重九日至玉局观见青城山张仙师画像,用身佩玉环换回安置于家中,每日旦起焚香祷告祈求得子,是年冬生长子景先。

北宋明道元年(1032年),其母亲史氏病故,葬于眉山县修文乡安道里苏氏祖坟。第一次上欧阳内翰书说:“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时间实已太晚,何况一开头的时候,态度又不很认真,仗着聪明,看看与他同辈的人,都不见得比自己高明,以为读书没有什么难。但是到第一次应乡试举人,却不幸落第。这次失败,使他痛自检讨,再搬出几百篇自己的旧作细读,不禁喟然叹道:“吾今之学,乃犹未之学也!”愤然将这批旧稿,一把火烧个干净,决心取出《论语》、《孟子》、韩愈文来从头再读,继续穷究诗书经传诸子百家之书,贯穿古今。每日端坐在书斋里,苦读不休者达六、七年,并发誓读书未成熟前,不写任何文章。此时,他已二十七岁。所以欧阳修作墓志铭,张方平作墓表,史本传皆言:“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

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二十五岁,“始知读书”。程夫人生次女。

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发奋读书,立下壮志。程夫人生幼女,因排行第八古称“八娘”

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在家继续发奋读书。程夫人生次子苏轼。兄长澹居家中,仲兄苏涣为开封士曹官有两子两女。

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居家竭力苦读,考究古今治乱得失。程夫人生幼子苏辙。是年到阆州(现在的四川阆中县)去探望在那儿做官的哥哥苏涣,看到哥哥治理地方成绩很好,颇受感动,不久东下出夔州巫峡,顺流而到荆州(现在的湖北襄阳县)一带,游学各地,结交有学问的师友,增加不少见闻和人生经验。

他发愤读书后,读书的态度和以前迥然不同。相传有一年的端午节,程夫人看他一直待在书房里,连早餐也忘了,特地剥了几只粽子,连一碟白糖,送去书房,没有打扰他便悄悄地走开了!近午时分,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糖碟原封未动,然而却在砚台的四周,残留下不少的糯米粒,他的嘴边,也是黑白斑斑,黑的是墨,白的是糯米粒,原来他只顾专心读书,把砚台当成糖碟,蘸在粽子上的,是墨不是糖。

有一天,他的哥哥苏涣问他:“三弟啊,你游历了那么多的名山大川,能不能写点文章,让我看看这纸上山川如何雄秀奇美啊?”这一下真的把他难住了,他觉得满肚子都是锦绣河山,却不知如何将它吐到纸上,想画画不成,想写写不出,急得他满头是汗。苏涣见状一笑,略转话题:“三弟,你别着急。哥哥我有一件心愿,想请三弟帮助圆了。”他忙问:“什么心愿?”“我们苏家先人原是很有一些来历的,可自大唐以来,我们只知眉州刺史苏味道是我们的先人,往后就语焉不详了。从下往上推,也只知道祖父叫苏杲、曾祖叫苏祜。三弟既然喜欢周游,何不找些老人聊聊,再去查查别人的族谱,把我们苏家族谱编出来呢?”苏涣慢慢说道。他一听,觉得这件事做起来蛮有意思,便一口应诺下来。

眉山的程家、史家都是亲戚,他一经询问,他们都拿出族谱和先人的往来书信,再加上眉州府里还有些陈年案卷,很快他便追根溯源,查到了唐朝刺史苏味道的名字,可惜这位先人事迹,让他看了脸上发烫。再往前,查到了汉代的苏建和苏嘉、苏武、苏贤三兄弟,还有先秦的苏秦和苏公。这时他的兴趣越来越浓,为了弄明这些人的来历,他为自己列下了长长的书单,把《史记》、《汉书》,还有更早的《左传》、《国语》、《战国策》都罗列到床前案头,读了个通透,一直读到二哥“丁忧”期满,离家上任,这时的他已是欲罢不能,他发现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必须发愤读书,才能将心中所思,形诸文字——这年他已二十八岁。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奋斗,他已经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既精通《五经》和诸子百家学说,又同时对古今是非成败的道理进行探讨,使自己具有了渊博的知识和惊人的才智,再写起文章来,往往到了“下笔顷刻数干言”的程度。他写了许多有研究价值的论文,受到了家乡学者的倾慕,他自己也真正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北宋宝元三年(1040年),经过五六年的刻苦研读学问已成,仲兄苏涣从开封士曹移任阆州通判。

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在家读书考究古今治乱得失,并教授苏轼读书。是年次妹病亡。

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送苏轼入天庆观北极院小学读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

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居家读书,教授苏轼。是年离家出外游学,自眉州出发到嘉州,游峨眉山,然后顺流而下从夔州巫峡下荆诸,准备前往京师。程夫人在家教授苏轼范滂专。

北宋庆历七年到至和二年(1047年到1055年),继续居家读书,考究古今治乱得失同时教授苏轼和苏辙读书,年间他的幼女八娘在舅父(公公)家遭受虐待,苏轼的表兄也就是八娘的丈夫助虐,忧愤而死,他苏轼苏辙与程浚及程之才断绝来往。多次远游,和成都官员张平交好,张平曾向欧阳修举荐他,未果。

北宋嘉祐初年(1056年),带二子进京应试,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衡论》、《权书》、《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刘向、贾谊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在京期间,认识了保聪禅师,“予在京师,彭州僧保聪来求识予甚勤,及至蜀,闻其自京师归,布衣蔬食以为其徒先,凡若啊年,而所居圆觉院大治。”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二子同榜应试及第,轰动京师。

苏洵的谥号,苏洵的二个儿子官居何位(2)

北宋嘉祐三年(1058年),宋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推托有病,不肯去应诏。

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他带领全家乘船沿岷江而下,东出三峡,走水路进京,在丰都参观了仙都观,传说这是阴长生升仙的地方,写有《题仙都观》诗凭吊这个仙人。

北宋嘉祐五年(1060年),经韩琦推荐,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后与陈州(今河南)项城县令姚辟一同修撰礼书《太常因革礼》。

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七月被任命为秘书省试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是月命去礼院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同修太常因革礼书,是月仲兄苏涣出知涟水军,未行提点利州路刑狱,父子于西郊送别。八月苏轼苏辙参加制科考试及殿试。九月苏轼被任命大理评事,苏辙被任命秘书省校书郎。十一月苏轼辞别父亲去凤翔赴任。

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三月,《太常因革礼》编撰完成。他所著《易传》尚未完成即病重,命子苏轼述其志写完《易传》。四月二十五日病逝于京师,时年58岁。六月具官船载洵由苏轼苏辙扶护出都城,苏轼妻王弗灵柩亦随载而行,自汴入淮溯江而上抵江陵,十二月入峡延水路于第二年四月护丧还家,十月二子尊父命于其母合葬。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苏明允哀词》),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宛转见长。他在《上田枢密书》中也自评其文兼得“诗人之优柔,*人之清深,孟、韩之温淳,迁、固之雄刚,孙、吴之简切”。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炼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如《仲兄字文甫说》,以风水相激比喻自然成文的一段描写,即是一例。

苏洵的散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犀利,言必中时之过,对北宋社会的阴暗进行毫不留情的揭露和鞭挞;但同时在剖析问题严重性的过程中他又会巧妙地折转笔锋,淡化笔势,改变文章节奏,缓和文章语气,使人得以接受他的犀利与委婉,多体现于针砭时弊的文章中。

散文多为论辩文,据王水照《新选新注唐宋八大家书系》统计,他论辩文与杂文的比例为六比一,而字数之比为十比一,前者字数约有七万字,后者则只有七千字。论辩文必须把道理说深说透,使人没有反驳的余地。他为了达到这个要求,他毫不掩饰地承认自己对战国纵横家的爱好,说“吾取其术,不取其心”,即汲取纵横家的雄辩手法,不学习他们的为人。纵横家往往善于用对偶、排比等铺张的手法,使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锋芒所至,所向披靡,给人一种雄健、刚强的感觉,极具鼓动性。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一般的议论社会现象、历史现象,或阐明个人见解的文章中。

苏洵精于物理而善识权变。在他的论说文中,论点精深,说理透彻。他所发的议论,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另一方面,有高度驾驭语言的能力,把精深的道理用简切的语言表达出来,把道理说得清晰明了。

苏洵的文章,少或百字,多或千言,但不管文章内容多少,也不管是议政的还是议兵的,是议经的还是议史的,他都在文章的结构上,精心布局谋篇,因物赋形,构思出工整严谨而又富于变化的形体。他就像一位高明的建筑大师,把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独具匠心地设计出一幢幢风格各异的建筑。

文章的语言上,字字珠玑,句句珍宝,既古朴凝练,又生动形象,妙语连篇,内涵丰富,读了使人回味无穷。他论文,见解亦精辟。他提倡学习古文,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他还探讨了不同文体的不同写法和共同要求。他特别善于从作品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的风格与艺术特色。

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宋人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石林诗话》)。其《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为佳作,但总的成就远逊于散文。

苏洵在谱学领域贡献巨大,他创造了现代修谱方法之一的苏氏谱例,影响巨大,时至今日仍然是许多地方和姓氏的修谱范例。其体平列,世序直陈,用表格的形式记述先祖世系。在表中人名下注出其仕宦、行迹、配偶、死葬、享年并依次书写子孙后代,各代标明辈分。其谱例以五世为表,以宗法为则,详近而略远,尊近而贬远,主张睦族、恤族、化俗。其特点是篇幅大,记载内容多。苏氏谱例与欧阳修创立的另一谱例一道,被世人称为“欧苏谱例”。

有一天,他在书房里整理他以前写的书稿时,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因为连自己也感到不满意,又怎能让它们在世上流传呢?于是他将这数百篇书稿统统抱出屋去,放在一个空地上,点上一把火,化为灰烬。他之所以这样做,正是为了坚定从头做起的决心。焚稿后,他如同放下一个沉重的包袱,更加轻松愉快地刻苦学习了。他有时在家闭门苦读,有时奔走四方,求师访友,一年到头忙个不停,以致后来他两个儿子的学习要靠他妻子教导。

苏洵的谥号,苏洵的二个儿子官居何位(3)

三苏图

宋承唐制,是一个重儒、崇道的时代。以道教为例,北宋崇道以真宗、徽宗二朝为盛。北宋两次崇道对文人学子的影响巨大。他亲身经历了北宋的第一次崇道高潮,不会不受到其影响。而他出生并成长于四川眉山。而四川是汉代民间道教的发源地。汉中、巴蜀一带,很早就好《老子》及仙道,敬重鬼妖,巫风强劲。四川还出了不少的道家道教学者,其中较著名的有东汉成都严遵和杨雄。除此之外,四川的成都、眉山一带在唐末五代就是文化、刻书中心之一,所刻多阴阳、占梦、九宫、相宅之类与道教有关的术数书。苏轼指出当时”士大夫至以佛老为圣人,鬻书于市者,非庄老之书不售也“大概主要就四川情况而言。

苏洵信奉道,其外在表现是游道观,交道士,舍心爱之物为死去的亲人祈冥福等;其内在表现则体现了其文学艺术和政治思想之中,他的文学创作过程论受启于《庄子》,他的文学作品涉及到道教的仙话传奇,灵验故事,宫观胜境等,其政治思想从渊源、重要观点到语言文字无不留下道家的痕迹。他的文学作品和政治思想中涉及佛教的比较少见,受道家道教的影响却十分明显。

苏轼在《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银篆盘为寿》一诗中写道:“君少与我师皇坟,旁资老聘释迦文。”说的是苏轼苏辙兄弟庆历年间在家以父为师时的事情,可见他对道释经籍是有所研读的,不仅如此,还让儿子也一起读。更给两个爱子请了个道士当老师,苏轼、苏辙一生思想深受张易简影响。但若结合父亲他的经历与所存诗文来看,很难说他是一个佛教徒。

他曾写过自己的崇道事迹:“洵自少豪放,尝于天圣庚午(1030年)重九玉局观无碍子肆中见一画像,笔法清奇。云乃张仙也,有祷必应,因解玉环易之。洵尚无嗣,每旦露香以告,逮数年乃得轼,又得辙,性皆嗜书。乃知真人急于接物,而无碍之言不吾诬也。故识其本末,使异时子孙求读书种者,于此加敬焉 [5] 。”张仙是眉州人,《眉山县志》中加注:“张仙,指唐眉山人张远霄,曾师事陆修静,后居邛崃崇真观,观中有石刻像,相传有求嗣者,祷之则应。”在后来的传说中,张仙又称送子张仙,是道教传说中能赐人子嗣的神仙。

苏轼在《张白云诗跋》中说:“张俞,少愚,西蜀隐君子也。与予先君游居岷山下……”张俞的事迹在王称的《东都事略》中有传,“张俞,字少愚,少嗜书,好为诗,……俞为人不妄忧喜,性淳情澹,有超然远俗之志。”朝廷曾六次下诏要其出仕,“卒不起,遂隐居青城山之白云溪。”按青城山白云溪是著名道教学者杜光廷晚年所居之地,文彦博治蜀时安排张俞居住白云溪,显然是张俞对道教有特别兴趣的原因,他与他交游,道家道教大概是其交谈内容之一。

嘉祐四年他带领全家乘船沿岷江而下,东出三峡,走水路进京,在丰都参观了仙都观,传说这是长生升仙的地方,写有《题仙都观》诗凭吊这个仙人。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翰林学士欧阳修知贡举,梅圣俞参与其事。他们看了苏轼的试卷,“以为异人”;对苏辙也颇欣赏,“亦以谓不忝其家”,于是兄弟俩同第进士高等。苏轼当时二十二岁,苏辙十九岁。由于苏氏兄弟一起高中,还曾引起一场风波,落第的考生们有表示不服的,甚至怨谤纷纷。但三苏却因此很快的成名了。苏轼兄弟就正是这样在“士人”的“怨谤”中脱颖而出。这时欧阳修又特别赞赏他的文章,誉为“孙卿子之书”,并献诸朝廷。于是,“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许多考生,争读他们的文章,甚至学习他们朴实高古的风格。当时有谚语说:“苏文生,吃菜根;苏文熟,吃羊肉。”是说精熟三苏的文章,就能登科及第,享有富贵,足见三苏文章受世人重视的程度。

据说,苏辙兄弟登科时,他对两个儿子以一举成功,而自己却曾是科场的败将,有所感触道:“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

他读了十几年书,科举考试参加了不少,就是始终都落在孙山后面,永远与上榜无缘。他彻底灰心了,不再去参加考试,还把自己为考试写的几百篇文章一把火烧了,从此定下心来潜心做学问,同时也培养俩儿子。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读书的几年里,他的真功夫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这时候他感觉儿子也可以出师了,就带着两个儿子进京赶考去了。

没想到20岁的苏轼和17岁的苏辙可是学霸兼考霸,二人同科考上了进士。这在京城一下成了爆款头条,文坛大咖像韩琦、欧阳修、张方平等人都纷纷推荐他们的文章。他们三人就是那个年代乘风破浪的父子,京城最火的明星。

苏轼有多优秀就不在这里说了,他就是那个永远拿冠军的,把他出色的爸爸和弟弟的光芒盖了许多。后面两个虽然比他差点儿,但也属于败者为王,比大多数人还是优秀太多,所以依然也没妨碍那两父子名扬天下以至千古。

他在年近四十的时候,曾经写了一篇文章《名二子说》,提到自己为两个儿子命名的原因,可以看出他对两个儿子的期望。

给苏轼起名字的时候是这样考虑的:“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意思是说:“轼”是古代车前用作乘车人扶手的横木,和车轮、车辐、车盖、车轸相比,轼仿佛没什么作用。可是,如果一辆马车没有车上扶手的横木,又总让人觉得不完整。于是,这个没有实际作用的“轼”,就只剩下装饰的作用了。他说,我儿苏轼啊,我担心你不注意外在的装饰啊。

对次子苏辙,他写道:“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辙”就是马车行走留下的印迹。他说,天下的马车行走都遵循前车的印迹,可说起马车的功劳,大家根本不会提到车辙。虽然车辙无功,但一旦车翻了马死了,出了祸事了,车辙也不会受到牵连。他说,我儿苏辙啊,你是可以免于灾祸的呀!

一切正如他所料,后来,苏轼有着不吐不快的性格,常常直言获罪。一生黄州、惠州、儋州,饱受飘零之苦。但如果把中国文坛比作一辆车,他就是那个少了就不完整的的“轼”。而苏辙虽然一度受到兄长苏轼的牵连,却能够三缄其口,懂得明哲保身,是以苏辙名声虽然不如兄长,可元佑年间却官至门下侍郎,拜相执政。

苏洵的谥号,苏洵的二个儿子官居何位(4)

苏洵墓

苏洵墓,别名苏坟山,位于四川眉山市东坡区土地乡公益村西。为他及夫人程氏、苏轼原配夫人王弗的墓地。始建于宋代,清嘉庆年间进行过大修。欧阳修《他墓志铭》中有“苏君,讳洵,字明允……葬于彭山之安镇乡可龙里。”早在北宋嘉祐二年(1057),他为葬亡妻程氏,便在武阳县(属眉州)东北安镇乡可龙里的“老翁井”侧面,距“老翁井”仅十余步的地方寻得墓地。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苏轼的前妻王弗病逝于京师,1066年他亦病逝于京城。苏轼、苏辙扶柩归蜀,将他、王弗葬于此。苏轼《亡妻墓志铭》载:“(王弗)葬于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

苏洵的谥号,苏洵的二个儿子官居何位(5)

三苏祠

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城西,是中国著名文学家他、苏轼、苏辙的故居。原为五亩庭院,元代改宅为祠,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四年(1665)在原址摹拟重建。经历代增修扩建,现占地86亩。祠内供奉陈列有三苏及子孙、女眷塑像,还供奉有眉山始祖苏味道画像和列代先祖牌位;有木假山堂、古井、洗砚池、荔枝树等苏家遗迹;有三苏祠沿革展、碑廊苏轼手迹刻石80多通,宋、明、清、民国碑约30通。

馆内收藏有上万件有关三苏的文献资料和文物,是蜀中最负盛名的人文景观。2007年,中共眉山市委、眉山市人民政府投巨资,新建东园碑廊、三苏纪念馆(生平陈列馆)、旅游接待中心等,面积新增20余亩,总面积共计约104亩。生平陈列展厅面积由原300多平方米,增至约3000多平方米。

他是唐宋八大家里成名最晚,职位最低的一个,但是不妨碍他以政论散文名传后世,位列八大家。他27岁开始读书,一辈子没有中举,但还是以“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传世。所以,只要做你该做的就好,就像他在《辩奸论》里说的:“事有必至,理有固然。”耐心一点,该来的,都在路上!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