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面积广大的“中书省”
这种状况发生在明朝刚建立时。明朝取代元朝之后,将元朝时候覆盖今天河北、山西、山东三省及河南省北部、内蒙古部分地区面积广大的“中书省”分成了几块区域,其中就形成了今天河北、山西、山东三省的雏形,并且为了吸取唐朝以来地方军阀割据的教训,在设置省界时就采取了“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相结合的方式。
山川形便,就是采用自然界山脉河流的走向作为行政区划的边界。
犬牙交错,是把某些采取“山川形便”之后,容易形成较为封闭的行政区域格局打破,使之不能形成独立的空间,避免独自坐大、脱离开中央的统治。
明朝的北直隶
今天的河北省在明朝南部为北直隶,其最南端就是大名府。大名府是在元代大名路的基础上设置的,它伸入到河南、山东之间,就是“犬牙交错”之地。由于大名府及周边一带土壤肥沃、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并且有黄河、永济渠等众多河流作为天险及运输通道,如果有军阀掌握这一带,可以拥兵自重形成较强的势力。比如唐末到五代时割据这里的“河北三镇”之一、魏博节度使就驻今天大名县,拥兵十万,形成了割据力量。
唐朝位于这一带的“魏博节度使”
明朝把划分省界时就把这一带划得支离破碎,把这个有限的空间分给三个省,并且还让北部的直隶一部分“伸”到河南、山东之间很远,有效的避免了单独的势力在这里一方独大。
明朝的大名府领1州:开州;10县,大名、元城、南乐、清丰、东明、长垣、内黄、滑、魏、浚。
清朝的直隶省
雍正三年,割直隶大名府内黄、滑、浚三县分隶河南省彰德府和卫辉府;乾隆二十三年,又把魏县分给了大名县和元城县。到清末大名府辖一州六县,即开州、大名、元城、南乐、清丰、东明、长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