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这个题目,我瞬间想到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北宋王安石所写的,想必大家也都看过,名字叫做《伤仲永》。或许写作真有天赋一说吧,也确实不乏天赋异禀之人,从小在文字方面就能写出不凡之作。但我觉得更多的还需要后天的努力,《伤仲永》这个故事也能给我们提供很多启发。先来复习一下,顺便检测一下你古文的功底有没有还给老师。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这篇文章借仲永之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换到写作上也是一样的,有天赋固然很好,但更多的还是要源源不断的投入精力去精进,以免拿得一手好牌,最后“泯然众人矣”,那就太可悲了。
写作,离不开天赋,但写作绝不是仅仅靠天赋来的。天赋异禀之人写作,纵然文采不错,但写作离不开时间和经验的累积。司马迁用了18年时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写就“无韵之离*”《史记》;左思写《三都赋》花了10年,让洛阳一时纸贵: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30年,成就“药圣”之名;哥白尼写《天体运行论》花了30年,真理无穷,星辰大海的追逐永无止境;达尔文写《物种起源》花了22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深入人心:伟大的马克思写《资本论》整整花了40年的功夫,洞悉社会成就千年伟人。
而且写好一篇文章,也是需要下一番苦功夫的。为了写好一首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的诗人大有人在。同样作为苦吟诗人的贾岛,也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名句传世,将作文之事刻画的淋漓尽致,当然最负盛名的还是他那句“僧敲月下门”,真正为了一个字,反复推敲,才能有传世佳作。
当然了,写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番斟酌、修改,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曾反复修改七次。马克思宁肯把自己的手稿烧掉,也不愿把未经加工的著作遗留于身后。
这是过去的创作者给我们留下的写作经验,有很多可借鉴的经验,也旨在说明,写作并不是靠天赋来的,而是靠后天的学习来的。而对于现代的人来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创作者,而且每天也都有新的内容被创作出来。当你在朋友圈发一条动态的时候,当你在平台发一条vlog的时候,当你在知乎写下一个回答的时候,你就是在创作。
就拿我们现在看到问题和答案的这个平台来说,这里的内容创作无需获得准入,只需有人「赞同」!所以不论你写的是数千字的专业文章也好,还是几十字的个人感想也罢,都有可能成为那个获得高赞的优秀答主。因为所有的创作,都是从“你”开始的。创作,就是用你擅长的方式,表达你想要表达的内容。创作,是你在这个时代的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
当然了,互联网时代的创作,需要遵循互联网这一时代内容创作的逻辑。新的内容从创作出来,到流行并影响更多人乃至影响时代,也是需要掌握相应技巧的。
新的创作,从“我”开始,将自己的经历、经验、知识、思想进行整理传播,自然会有同样经历的人去感同身受的认可你的回答,所以从“我”开始的创作是真诚的、是真实的,是能够很自然的表达出来有感动众多的人的。像现在流行的很多热词,像“打工人”、“996”、“干饭人”之所以能瞬间成为全社会使用的热词,就是因为说到了很多人的心坎上,那是他们的痛点。还有一些内容是能给人带去欢乐的,往往这些内容很容易被人们转发、点赞,形成快速的和广泛的传播,像去年有一段时间突然爆火的“黑人抬棺”,以及时不时能看到的令人捧腹的段子,这些内容之所以快速流传,是因为抓住了人们的笑点,这也是“梗”这个高能复制因子在起作用。
当然了,新内容创作出来后,还需要考虑后续的持续性,需要有源源不断的新内容被创造出来,而你塑造的这个角色或你给自己设立的人设,就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你的个人品牌,从而也就构建起了你与读者之间的长期信任。
写作,也是一门技术,是靠后天的勤奋来弥补的。关于内容创作的方法,关于写作的方式方法,最近从《创作者:新内容是如何创作、流行及影响时代的》这本书中获得很多启发和灵感,对自己在写作这条路上很有帮助,尤其是刚才提到的一些思想,就是从这本书中学到的,也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每一个想在写作道路上精进的你。天赋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一定是你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