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广阔的平原是在“沧海桑田”和“桑田沧海”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江苏省北部和中部的海岸线比较稳定,大体在今天的南云台山-淮安-盐城-扬州一线。《山海经》上有记载:“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就是指今天的云台山当时是海中的一个孤岛。
唐宋时期江苏省中部的海岸在盐城附近,盐城在汉代时是一片沙洲,到唐代时距离海岸不到1里。为了使江淮地区免受海潮的侵袭,唐代在盐城至阜宁修筑了海堤,被称为“李堤”。宋代又修建了“范堤”和“沈堤”。《舆地纪胜》云:“唐宋之世,范堤为海岸”,可以说这是唐宋时期江苏海岸线的标志。
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由苏北入海,在宋高宗时期黄河南徙夺淮,直至清咸丰时期黄河北归,长达700余年。在此期间,不仅黄河口不断向海延伸,岸线也逐渐向海伸展。据1936年版的《盐城县志》记载:唐宋时期,范堤处为海岸,后不断东移,直到清中期海岸已经在范堤以外百里了。据推断,1855年黄河北袭时,海岸大约在范堤以东30~50千米处。
1855 年黄河北袭由渤海湾入海,没有泥沙的供给,海岸开始缩退,广大黄河三角洲又沦为沧海。江苏海岸缩退的范围北至烧香河口,南达双洋河口。而双洋河口以南到东台兴垦闸的广大江苏中部岸段则继续淤长。
江苏省南部海岸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长江河口沙洲并陆,河口三角洲陆地不断增长。新石器时代,在长江口两岸各形成了一条弧形的砂堤,其分布就是6000年前长江河口的面貌。这时候,长江在镇江、扬州以上初步具有了江的形式,其以下沙洲散列。直到公元1051-1055年沙洲相继与北岸并陆,在掘港和吕四之间形成了一个小海湾,这就是三余湾。到了清光绪年间三余湾全部淤填,至此启东平原大体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