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喜欢冰壶,冰壶很难吗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4-01-19 22:50:37

新华社北京2月12日电(记者马思嘉)没有凌空飞翔、傲视雪山的澎湃热血,也没有脚尖点冰、翩若游龙的唯美梦幻,更没有飞身抢夺、激烈碰撞的刺激过瘾——在北京冬奥会揭幕前就开始比赛直至冬奥会闭幕当日才收兵的冰壶,究竟有何看点?

为什么喜欢冰壶,冰壶很难吗(1)

2月2日,北京冬奥会冰壶混双循环赛在北京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开赛。新华社记者王婧嫱摄

参与冰壶项目报道前,就收到一些“慰问”:“冰壶有啥看头?”“从早到晚,没意思。”“老年人看的。”就连中国混双冰壶队队员凌智在推荐混双项目时都半开玩笑地说:“混双比赛好看,节奏快、大比分多,观众不遭罪。”言下之意,常见的四人组冰壶比赛耗时长,观众可能“遭罪”。

冰壶四人组比赛,每场10局,时长约150分钟,每局都是竞技双方智慧与技巧的激烈博弈。看冰壶,如同看一场“冰上国际象棋”——没有耐心,看不了冰壶;没有专注,看不懂冰壶。如能全心投入,人在局中,内心必定波澜起伏,看到着急处还会热得脱下羽绒服。

据现有史料记载,冰壶运动起源于16世纪的苏格兰。想象中,应该是一群穿着花呢格子裙的人在冰上溜石头,看谁能把对方的石头打走,自己留在大本营。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访问苏格兰珀斯期间迷上了冰壶,成立了皇家苏格兰人冰壶俱乐部,这项运动便成为“贵族运动”。

为什么喜欢冰壶,冰壶很难吗(2)

2月11日,中国队选手许静韬在与丹麦队的比赛中执壶。新华社记者曹灿摄

“贵族”,首先得有风度。运动员们严格恪守“冰壶精神”,包括“为胜利而战,但从不贬低对手”“宁愿输也不愿不公平地赢”。冰壶赛场的裁判存在感最弱。我见到裁判亮相只有一种情况,就是肉眼难以分辨出哪一只壶更近圆心,需要裁判拿特制大圆规去测量。

每次在混采区询问获胜选手如何看待自己的胜利时,他们往往会说:对手打得非常好,自己不过是利用了对手的失误而已;失利一方则会说:能和这样厉害的对手比赛,深感荣幸。

总而言之,一名优秀的冰壶运动员首先要有崇高道德,既要有竞争意识和夺冠信心,也要尊重竞争对手,胜不骄,败不馁。

在混双比赛中过关斩将、以11连胜取得金牌的意大利混双组合中,女将康斯坦丁尼在夺冠中起到更关键的作用,她的教练对她的评价是“聪慧、情绪稳定、人品好”;中国混双组合凌智/范苏圆败给美国队后,反而微笑恭喜对方,并赠予对方小礼物。

为什么喜欢冰壶,冰壶很难吗(3)

2月5日,中国队选手范苏圆(左二)、凌智(左三)与美国队选手克里斯托弗·普利斯(左一)、维多利亚·珀辛格在赛后合影。新华社记者王婧嫱摄

看冰壶的人需要专注,打冰壶的人更需要专注。每当细看冰壶投手的眼神,我都情不自禁被吸引——目标专一,心无旁骛,完全进入“心流”状态。“我很享受比赛”——这句话在混采区被各国选手用各种语言说了无数遍,无论输赢。

因此,看冰壶常常让我感到“治愈”——忘记外界压力,努力专注并享受当下。

专注来自热爱,热爱促进专注。加拿大冰壶女队传奇队长琼斯以47岁高龄登上奥运舞台,她说:“我发自内心地热爱冰壶,无论是这项运动本身,还是它带给我的(东西)。打冰壶让我感到永远年轻。”因此,她在这项运动上才有了三十多年的坚持和举世瞩目的成就。

伤病、年龄对冰壶运动员来说不是问题。恰恰相反,年龄赋予冰壶运动员更多阅历和沉淀,让他们在赛场更加从容。中国冰壶女队队长韩雨说:“我们发挥不稳定,这是年轻队伍最大的问题,每一场比赛对我们来说都是学习的机会,在奥运赛场我们都在成长。”

为什么喜欢冰壶,冰壶很难吗(4)

2月10日,中国队选手韩雨(后)、董子齐(前左)、王芮在与丹麦队的比赛中。新华社记者周密摄

中国男队队长马秀玥是典型的“在自律中沉淀自我”。很多次,他都梦想站上奥运舞台,于是坚持练书法、写日记、健身、规律作息。在沉淀中,他变得更加优秀、坚韧,不仅参加奥运,还是以队长身份。

加拿大男队队长古休在2006年都灵冬奥会以耀眼表现夺金,彼时二十多岁的他“感到世界就在自己指尖,一定会取得更多枚奥运金牌”。未曾想,下一次站上冬奥舞台,是在16年后。

“16年前,我做事冲动、缺乏耐心,更多凭着本能。如今,我在打冰壶时更加沉着、耐心,也明白能站在奥运舞台本身就是荣耀,不是拿不到金牌就世界末日了。”

来源: 新华社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