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蚕龙”是远古时期产生并流传于盐亭地区一种独特的龙舞形式。
此种龙舞来源于种桑养蚕的劳动实践中,它是蚕农们在蚕茧丰收时或传统民俗节庆期,以“蚕簇”(即草笼的进化)为道具随兴起舞的一种欢庆丰收、祝节日的民俗活动的传统文化。由于“蚕簇”系稻草或麦草制成,故而又称“草龙”。
2009年7月由四川省政府公布,四川省文化厅颁发“耍蚕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耍蚕龙”的文艺形式及“耍蚕龙”的制作工艺均来源于实际生活劳动。
龙的原形是“蚕虫”,最早的《伏羲龙马负河图》,此图来自蚕虫身上的黑点班纹,蚕身体两侧各有九个黑点(即九对气门),尤有九节,蚕在吐丝结茧时,在一屡屡银丝中穿梭,就像在彩云间畅游。
每逢过大年(正月初一)、蚕过年(正月初八)、闹元宵(正月十五)、先蚕节(嫘祖生日二月初十)和酬蚕节(九月十五)都要耍蚕龙。
用“耍蚕龙”的艺术形式、舞蹈、音乐表现“蚕”和“龙”的完美形象并与养蚕的劳动共同构成“耍蚕龙”的民俗传统艺术,再经过多少代的发展后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