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0年,德国继英法之后,基本完成了第一个工业化;但相对英法来说,当时的德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工业国,工业品质量和技术,比英法还差点意思。
可令人没想到的是,短短二三十年之后,德国就一举超越英法,成为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发源地,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基本完成第一次工业化的德国,进行了行之有效的产业升级,产业升级主要围绕四方面进行:
第一,战略性扶持火车制造业和军事工业利用当时德国深处欧洲大陆中部,是欧洲交通枢纽的地缘优势,大造铁路;很快,德国的铁路里程就从落后于英法,跃居欧洲第一;大造铁路和火车,不仅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市场的统一和商品交换,还拉动了德国装备制造业,即重工业的崛起;为了制造出更精密的火车发动机和铁轨,德国逐渐抛弃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用人工制造机器的传统作业形式,转向用机器制造机器;用机器制造机器,即被我们现在成为重工业或装备制造业。
而军事工业对金属强度、精密度以及火药的更强需求,则催生了化工业的崛起。
第二,大办职业技术教育注意,这种职业技术教育,不是我们常见的为富士康输送组装工人的职业教育,而是真正的职业技术教育,是为制造业提供高级工程师和工艺师的职业教育。
为此,德国把职业技术教育提升到和普通综合教育同等的高度,无论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还是高等职业技术大学,他们的老师几乎来自于制造业实操人员,高等职业技术大学还会邀请顶尖工程师以及高等工程师任教,为此不惜开出高于这些顶尖工程师在工厂里的年薪。
就这样,德国职业技术教育,为德国制造业提供了大量货真价值的技艺师、工程师,为德国在产业升级中,解决大量应用工程问题,工艺问题,提供了足够的人才供给。
第三,全面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企业人才房战略德国在基本完成第一次工业化后,面临经济增长减速、社会固化和大量失业问题,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德国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基层可得温饱;不至于像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工业国一样,社会陷入罢工、暴动和无止境的政党内斗,稳定都不可得,更何况发展工业乎。
同时,克虏伯、西门子等德国中大型企业,为了解决技术人才的城市住房难问题,普遍自建人才公寓,让技术人才免费入住;避免这些技术人才因为房子等问题,耽于琐事,焦虑生存问题,而不能将精力聚焦于技术创新。
第四:银行资本和企业创新绑定为了防止私人企业,为了短期利润,不愿意投资周期长的创新项目;德国允许银行,以占有企业股份的方式,向企业提供长期贷款,鼓励他们进行长期创新;同时,银行也可以享受德国企业创新带来的滚滚股份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