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人口剧增→资源需要量增加,排放的废物也增多。
- 生产过程中排放出的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从而造成了环境污染。
(2)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超出了自然再生能力与更新能力,形成生态破坏。
二、地区差异:
(1)发展中家国: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
(2)城市以环境污染为主,乡村以生态破坏为主。
三、污染形式:
1. 重金属污染: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
2. 水体富营养化:
(1)污染物:氮、磷、钾等植物营养元素;
(2)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3)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淤塞,河流变湖泊、湖泊变沼泽。
3. 海洋石油污染清除措施:
①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不宜在近岸或渔场使用
②沉降:撒粉状石灰,危害海底生物
③吸收:利用麦秆等吸收石油,在静水环境
④围栏:小面积油污,静水环境
⑤放任:任其自然分解
⑥燃烧:油层达2mm,造成大气污染
- 水污染:(1)污染类型(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化学污染)。(2)危害(饮水安全、灌溉用水安全、在不洁水中活动危害身体健康、水生生态系统受损)。(3)防治原则(预防:清洁生产;治理: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管理:对污染源、污水处理厂及水体卫生特点监测与管理,加强宣传与执法等)
5. 固体废物污染:
(1)成因:通过生产、流通、消费等途径。
(2)危害:(污染水、空气、土壤,进而进入食物链;直接或间接危害身体健康;占用大量土地)。
(3)措施:原则(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常见方法:分类收集,密封运输,破碎、压缩、焚烧、卫生填埋等。
6. 土壤污染:
(1)成因: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其数量超过土壤的容纳和自净能力。包括化肥农药、重金属、放射性元素、病原体等造成的污染。
(2)危害:(污染物质被农作物吸收导致其病变和质量下降,进入人类食物链则影响人类身体健康。
(3)措施:控制和消除污染源,加强监测和管理,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消除土壤中的污染物如利用植物吸收等。
7. 大气污染扩散和自净的因素:
(1)污染物排放量大小:若排放量小,则易扩散。
(2)气象条件:风速、风向、气温、湿度、云况、辐射等。凡是有利于增大风速、增强湍流的气象条件,都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出现逆温天气,大气层异常稳定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3)地形:盆地、河谷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8. 酸雨――PH值小于5.6的降水;PH值小于4.5的为重酸雨。
(1)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分别形成硫酸型酸雨和硝酸型酸雨。污染源:自然污染源: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现象放出大量酸性气体。人为污染源;工矿企业、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燃烧煤、石油、天然气,向大气中排放酸性气体。我国酸雨类型以硫酸型酸雨为主(原因是燃烧高硫煤),汽车尾气造成硝酸型酸雨。
(2)世界三大严重酸雨区:
欧洲西部、美国东北、日本至中国南方。
我国酸雨80年代出现在西南地区,90年代扩大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目前已扩展到华北和东北地区
(3)危害:使河湖水酸化;使土壤酸化,农作物减产;腐蚀树叶,毁坏森林;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损坏。
(4)怎样防治酸雨。
①建立酸雨控制区和SO2污染控制区。
②限制高硫煤的开采。
③发展洁净煤燃烧技术和煤炭脱硫技术。
④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清洁能源。
⑤加强废气中SO2的回收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