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福不只是一个文学家,同时在政治和社会活动领域也建树斐然。在社会政治和宗教信仰的立场上,笛福有着“堂吉诃德式”的理想。他说:
“捍卫真理,我视死如归。”
他因坚持原则而备受折磨,被投进监狱,以枷刑示众。但他始终坚信,无罪而受罚对一个人并不能损害分毫,就像他在《枷刑颂》中写下的:
“美德藐视人间的一切讥嘲。”
被囚禁的笛福
不论在哪个年代,如果一个人足够正直的话,那他一定是个勇敢的人,笛福便是。
笛福到了晚年才开始创作小说,浮沉跌宕的经历汇集在他的笔下,出乎意料的不是慷慨激昂的乱世悲歌或刀光剑影的嘲弄怒骂。
他以一种冷静、克制、缓慢的语气“平铺直叙”,他文风朴实,但并不意味着他止于琐碎,而是在对人性、生存睿智地洞察中,用细节填满每个人物的生活,不刻意在微妙或感伤之处大肆渲染,而是平静地一笔划过,化唏嘘处为稀松平常。仿佛命运自有暴风雨,而生活亦有一饮而尽,将之化解的力量。
在这样一种云淡风轻的坦率中,他自然而然地将评判的权利,让渡给了每一个愿意了解他笔下人物的当下和未来的读者。
这是一个寓言,却属于每一个人笛福曾说:
“用另一种囚禁生活来描述某种囚禁生活,用虚构的故事来描述真实事件,两者都可取。”
的确,在小说的创作中,笛福以一种虚构的真实描摹了某种现实的真实,不可避免地融入了自身经历的烙印。伍尔芙说: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
“在他每部小说的开头几页,他总是让男主人公或女主人公陷入孤立无援的悲惨境地,以致他们的生存必须是不断的挣扎,能否活下去完全凭运气和自己的努力。”
《鲁滨逊漂流记》便是一个例子。
作为“鲁滨逊三部曲”,笛福在《鲁滨逊沉思录》中终于不再对《鲁滨逊漂流记》的主题讳莫如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