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物种,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故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大熊猫是世界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在2013年CNN评选的世界最可爱物种排行榜上排名第三。那么,大熊猫是怎么被世界知道的?一切,还得从一个法国传教士说起。
阿尔芒·戴维德,中文名字叫谭卫道,法国巴斯克人。22岁时,他就表现出了对自然科学的热爱,所以1862年他加入了天主教遣使会。不久,戴维德被派到中国北京为一个自然历史博物馆收集资料,主要收藏动物学的资料。
四川西北部宝兴县处于盆地向高原高山的过渡地带,蕴藏着中国近四分之一的动物物种,其中包括许多奇珍异兽。得知此处有很多动物种类,有一部分还是人们尚未知晓的物种时,戴维德非常感兴趣,故离开上海来到宝兴县,并担任穆坪东河邓池沟教堂的第四代神父。
1869年春天,戴维德在考察物种的过程中路过一个姓李的人家,家里挂着一张黑白相间的、自己从未见过的奇特动物皮,引起了他的注意。询问主人后得知,这种动物当地人叫它“白熊”、“花熊”或“竹熊”,其性格温顺,一般不会伤人。直觉告诉他们,这次的意外发现将填补世界动物研究的一个空白。
为了得到“白熊”,戴维德花钱雇了20个当地猎人,展开搜捕。3月23日,猎人们有了收获,捕捉到了一只小“白熊”。猎人们为了方便携带,弄死了它。5月4日,戴维捉到一只“白熊”,给它取名“黑白熊”。经过一段时间的喂养,他决定将它带回法国。没想到“黑白熊”经不起折腾,还没被运送到成都就已经奄奄一息,戴维德只好把它的皮做成标本,送回法国巴黎的国家博物馆展出。
博物馆主任米勒·爱德华兹充分研究后认为:“黑白熊”既不是猫,也不是熊,却与在中国西藏发现的小猫熊相似,故给它取名为“大猫熊”。1939年,重庆平明动物园举办了一次动物标本展览,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猫熊”皮。其标牌采用的是国际书写格式,但人们习惯读字从右往左开始,所以把“猫熊”读成“熊猫”。久而久之,“大熊猫”这个名称就这样诞生了。
中国发现了大熊猫的消息在西方国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自此一批批西方的探险家、游猎家、博物馆的标本采集者争相来到中国,企图猎获大熊猫。甚至连罗斯福总统的两个儿子也来到宝兴县寻找大熊猫的踪迹,结果一无所获。俩人又来到大凉山等地,在越西县发现并打死了一头大熊猫,将其做成标本带回了美国。西方人的捕猎,导致大熊猫的数量急剧减少,而它在中国的地位却迅速攀升。
自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开始限制外国人的捕猎活动。截至2019年11月,全球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只有600只左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