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固分也翻译,放于利而行多远翻译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4-02-01 04:04:11

高三年级六调考试语文试卷

第I卷 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4分)

1.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从中国书法史看,“书以人名”似乎成了一条重要的规律。但不容置喙的是,对于真正的艺术作品来说,生命精神才是它的根本所在。

②在有识之士看来,中国范儿就是理性消费,克勤克俭,真正地去展示一个理想的中国人所应有的气质和精神面貌。

③冯友兰教授回忆说,蔡元培校长给他留下的最深刻的记忆就是他洒脱豁达的胸襟,光风霁月的气象,这种人格魅力最令人慨叹不已。

④王校长的一席话果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与会人员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⑤蒂姆·库克长期以来其实已在掌管苹果公司,乔布斯两次病休期间,实干家库克都临危授命,负责苹果公司的日常运营工作。

⑥先秦哲学起源于对人生、对社会的忧患,先秦诸子周游列国,大多席不暇暖,以谋求天下从“无道”转变为“有道”的格局。

A. ①③④

B. ②③⑥

C. ②⑤⑥

D. ①④⑤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不容置喙”,指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用于此句不妥,应改为“毋庸置疑”。“克勤克俭”,克,能够,既能勤劳,又能节俭,使用正确。“光风霁月”,指下过雨之后,天气晴朗、风清月明的景象,比喻太平盛世,现形容开阔的胸襟和坦白的心地,使用正确。“抛砖引玉”,把砖抛出去引回来玉,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此处谦敬错位,这是谦辞,不能用于别人。“临危授命”,指遇到危难,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应改为“临危受命”,意思是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席不暇暖”,席子还没有坐暖就离开了,形容忙得没有坐定的时间,使用正确。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本题中,第一句中把“不容置喙”与“毋庸置疑”两个成语混淆了;第五句中把“临危授命”与“临危受命”两个成语混淆了。

需要电子档可私信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国航已经禁止运输鱼翅,这反映了中国对濒危野生动植物贸易的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此举给濒临灭绝的鲨鱼种群带来了一线生机。

B. 美国当局虽然已经预测到飓风“马修”的规模并进行了救灾部署.可是,“马修”在真正席卷美国之时,还是给美国造成了重创。

C. 自动驾驶汽车应该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其乘坐者吗?或者它们应该为了保护其他人而牺牲其乘坐者?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D. 交通拥堵已成为我市发展的一大障碍,为此,市政府科学调配资金,加大了对道路建设的投资力度,解放路立交桥的建成将大大减轻东西方向的堵车问题。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B项,“美国当局虽然”语序不当,第一句的主语是“美国当局”,而后面句子的主语是“飓风‘马修’”,前后主语不一致的时候,第一个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前面,应改为“虽然美国当局”。C项,“答案无疑是肯定的”表意不明,“肯定”的指向不明,因为前面是两个问题,到底是肯定哪个问题,不明确。D项,“减轻东西方向的堵车问题”搭配不当,“减轻”与“问题”不搭配,应为“减轻……压力”。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比如D项,“减轻”与后面的宾语“问题”搭配不当,一般应是“减轻……压力”。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需要电子档可私信

第Ⅱ卷 阅读与写作

二、阅读(8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思礼,高丽人,入居营州。父为朔方军将。思礼习战斗,从王忠嗣至河西,与哥舒翰同籍麾下。翰为陇右节度使,思礼与中郎将周佖事翰,以功授右卫将军、关西兵马使。从讨九曲,后期当斩,临刑,翰释之,思礼徐曰:“死固分也,何复贷为?”诸将壮之。天宝十三载,吐谷浑苏毗王款附,诏翰至磨环川应接,思礼坠马,蹇甚。翰谓监军李大宜曰:“思礼跛足,尚欲何之?”俄加金城郡太守。

安禄山反,翰为元帅,奏思礼赴军,玄宗曰:“河、陇精锐,悉在潼关,吐蕃有衅,唯倚思礼耳。”翰固请,乃兼太常卿,充元帅府马军都将,翰委以军事。密劝翰表诛杨国忠,翰不应;复请以三十骑劫至潼关*之,翰曰:“此乃吾反,何与禄山事?”

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贲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①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王官战便桥不利,更为关内行营节度、河西陇右伊西行营兵马使,守武功。贼安守忠来战,思礼退保扶风。贼分兵略大和关,去凤翔五十里,李光进战未利,行在戒严,从官潜出其孥,帝使左右巡御史虞候识其姓名,众稍稍止。命郭子仪以朔方兵击之。会崔光远行军司马王伯伦、判官李椿以兵二千屯扶风。闻贼已西,欲乘虚袭京师,径至高陵。贼引军还击椿等,椿已至中渭桥。*守者千人,进攻苑门。伯伦战死,椿被执。先是,贼余众留武功,既传官军入京师,乃烧营遁,自是贼不敢西。

长安平,思礼先入清宫;收东京,战数有功。迁兵部尚书,封霍国公,食实户五百。寻兼潞、沁等州节度。乾元元年,总关中、潞州行营兵三万、骑八千,与子仪围贼相州,军溃,惟李光弼、思礼完军还。寻破史思明别将万余众于直千岭。光弼徙河阳,代为河东节度副大使。上元元年,加司空。自武德以来,三公不居宰辅,唯思礼而已。二年,薨,赠太尉,谥曰武烈。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七十二》,有删改)

【注】①纛:读dào,古代军队里的大旗。

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贲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琯战便桥/不利

B. 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贲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琯战便桥/不利

C. 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贲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琯/战便桥/不利

D. 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贲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琯/战便桥/不利

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迁”,一是升迁,二是改任同品级官职,三是降职;“代”,在本文中为“代理”之意,古代表示代理、暂时担任官职的词有“署”“权”等。

B. “三公”,周代已有。据杜佑的《通典》记载:“夏、商以前,云天子无爵,三公无官。”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来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

C. “薨”“崩”“卒”“不禄”“死”都表示“人死”的意思,在古代不同阶层人的死需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薨”在古代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

D. “赠”,在本文中指为已死的官员加封。“谥”,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思礼熟悉作战,因立功而授官。后在接应吐谷浑苏毗王归附时,不幸从马上掉下,脚跛得厉害。不久加授为金城郡太守。

B. 安禄山反叛时,哥舒翰极力奏请朝廷派遣王思礼前往军中,玄宗最终答应了他的请求。王思礼曾秘密劝说哥舒翰上表请求诛*杨国忠。但遭到了哥舒翰的拒绝。

C. 潼关失守后,王思礼、吕崇贲等人逃到皇帝外出停驻的地方,皇帝十分生气。在宰相房琯的劝谏下,王思礼才免于一死,改任关内行营节度使、河西陇右伊两行营兵马使,镇守武功。

D. 长安平定后,王思礼先进城清理宫殿;收复东京,多次立下战功。升任兵部尚书,封霍国公。并成为武德以来三公不任宰相的唯一一人。

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行在戒严,从官潜出其孥,帝使左右巡御史虞候识其姓名,众稍稍止。

需要电子档可私信

【答案】3. B 4. C 5. C

6. (皇帝)停驻的地方戒严,随从的官员悄悄地送出他们的妻子儿女,皇帝派左右巡御史虞侯记下他们的姓名,众人渐渐停止。

【解析】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潼关失守/思礼与吕崇贲李承光同走行在/肃宗责不坚守/引至纛下将斩之/宰相房琯谏/以为可收后效/遂独斩承光/赦思礼等/寻副房琯战便桥/不利”,这句话的含义是“潼关失守,王思礼与吕崇贲、李承光一同逃到(皇帝)外出停住的地方,唐肃宗责备(他们)不能坚守,拉到大旗下将要斩*他们。宰相房琯劝谏,认为可以不*他们以观后面的表现,便只斩*了李承光,赦免了王思礼等人,不久(王思礼)辅佐房琯在便桥作战,失利”,这段话主要是叙述事情,可以先抓名词代词,如“潼关”“思礼”“吕崇贲”“李承光”“行在”“肃宗”“之”“宰相房琯”“承光”“思礼”“便桥”等,再依据语法知识进行排除,“走”意思是“跑”,“行在”指皇帝外出所住的地方,“走”与“行在”不能分开,故排除AC两项;“以为”意思是“认为”,“可收后效”是“以为”的内容,两者不可断开,故排除D项。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C项,“‘薨’在古代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有误;“薨”,古代指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大夫死叫“卒”。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C项,“在宰相房琯的劝谏下,王思礼才免于一死,改任关内行营节度使、河西陇右伊两行营兵马使,镇守武功”分析有误,文中说的是“寻副房王官战便桥,不利,更为关内行营节度、河西陇右伊西行营兵马使,守武功”,意思是“不久(王思礼)辅佐房琯在便桥作战,失利,改任关内行营节度使、河西陇右伊西行营兵马使,镇守武功”,可见应是便桥作战失利,然后改任这些官职,并非是宰相房琯的劝谏。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行在”,皇帝外出停驻的地方;“潜”,悄悄;“孥”,妻子儿女;“使”,派;“识”,记;“稍稍”,渐渐;“止”,停止。

参考译文:

王思礼,是高丽人,入居于营州。(他的)父亲担任朔方军将。王思礼熟习作战,(他)跟从王忠嗣到河西,与哥舒翰一同属任王忠嗣部下。哥舒翰担任陇右节度使,王思礼与中郎将周佖侍奉哥舒翰,因功授任右卫将军、关西兵马使。(王思礼)随从(哥舒翰)征讨九曲,延误了期限应当被处斩,临刑时,哥舒翰释放了他,王思礼慢慢地说:“死原本是罪有应得,为什么又要宽免呢?”诸将认为他很壮烈。天宝十三年,吐谷浑苏毗王真诚归附,(皇上)下诏让哥舒翰到磨环川接应,王思礼坠下马,脚跛得厉害。哥舒翰对监军李文宜说:“王思礼跛足,还能到何处呢?”不久,(王思礼)加授金城郡大守。

安禄山反叛,哥舒翰担任元帅,奏请朝廷派遣王思礼前往军中,唐玄宗说:“河、陇的精锐部队,都在潼关,吐蕃一旦有事端,只有倚靠王思礼了。”哥舒翰坚决请求,于是(王思礼)兼任太常卿,充任元帅府马军都将,哥舒翰把军事委托给(他)。王思礼秘密劝说哥舒翰上表请求诛*杨国忠,哥舒翰不答应;又请求带领三十名骑兵把杨国忠劫持到潼关*掉,哥舒翰说:“这就成了我造反,与安禄山的事有什么关系?”

潼关失守,王思礼与吕崇贲、李承光一同逃到(皇帝)外出停住的地方,唐肃宗责备(他们)不能坚守,拉到大旗下将要斩*他们。宰相房琯劝谏,认为可以不*他们以观后面的表现,便只斩*了李承光,赦免了王思礼等人。不久(王思礼)辅佐房琯在便桥作战,失利,改任关内行营节度使、河西陇右伊西行营兵马使,镇守武功。叛贼安守忠前来挑战,王思礼退兵以保全扶风。叛贼分兵侵略大和关,距离凤翔五十里。李光进交战不利,(皇帝)停住的地方戒严,随从的官员悄悄地送出他们的妻子儿女,皇帝派左右巡御史虞候记下他们的姓名,众人渐渐停止。命令郭子仪率领朔方兵进击贼兵。正值崔光远行军司马王伯伦、判官李椿率兵两千驻守扶风。听说叛贼已经西去,想要乘虚袭击京城,直接到达高陵。叛贼率军返回攻击李椿等人,李椿已到中渭桥,*守兵一千人,进攻苑门。王伯伦战死,李椿被捉住。在此之前,贼兵余众留驻武功,传说官军进入京师以后,便烧营逃走,从此贼兵不敢西进。

长安平定,王思礼先进城清理宫殿;收复东京,(他)多次立下战功。升任兵部尚书,封霍国公,享用五百户的租赋。不久兼任潞、沁等州节度使。乾元元年,统领关中、潞州行营兵三万、骑兵八千,与郭子仪在相州围攻叛贼,官军溃败,唯独李光弼、王思礼全军返还。不久(他)又在直千岭打败史思明别将一万多人。李光弼升任到河阳,(王思礼)代任河东节度副大使。上元元年,加授司空。自武德以来,三公不任宰相的,唯有王思礼一人。上元二年,(王思礼)去世,追赠太尉,谥号武烈。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4小题,22分)

诗歌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早 蝉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7. 下列对这首唐诗的分析与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

A. “六月初七日”,言语浅白,乍看不觉有何诗意,实则含有诗人听到早蝉先秋鸣叫时内心的震动与惊悸。

B. “西风”即秋风。古时人常习惯于将春秋冬夏四季之风,分别以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称之。西风未起,意指还没有到秋天。

C. 时值夏季,让诗人意外的是,竟然在江边听到蝉鸣之声。这连绵不断的蝉声引发了诗人的悲慨之情。

D. “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唐时为门下省的代称,亦称左掖,与称右掖的中书省对称。此联表现诗人不无对昔日在宫城槐下听蝉的美好回忆。

E.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此联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此刻对云树缭绕的湓城的无限思念之情。

8.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一联感情深沉动人,其中包含哪些具体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7. AD 8. 情感:①年事渐高的感伤之情。听到蝉鸣之声,诗人就想到自己鬓色渐衰,大有岁月催人老的感伤。②困居异乡的思乡之情。蝉鸣之声触动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③被贬离朝的愁闷之情。往昔在东掖槐花之下听蝉,今朝却是在浔阳僻处听蝉,今昔对比,失意无限。手法:借物抒情(对比、反衬、直抒胸臆),作者借“两三声”稀薄的蝉声与自己浓浓的情愁相对衬,把自己复杂深沉的感情崭露得淋漓尽致。

【解析】

7.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唐诗的分析与理解,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古时人常习惯于将春秋冬夏四季之风,分别以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称之”错误,前后内容对应错误,“春风”是“东风”,“秋风”是“西风”,“夏风”是“南风”,“冬风”是“北风”。C项,“这连绵不断的蝉声”错误,诗歌中说的是“薄暮两三声”,可见不是“连绵不断”。E项,“对云树缭绕的湓城的无限思念之情”错误,“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此处的“无限思”是有无限的愁思、哀思之意,“云树绕湓城”是借景抒情,表现出的是作者被贬江州困居湓江的失意与愁苦之情。

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一联感情深沉动人,其中包含哪些具体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这是考查诗歌情感的情感以及情感的表现方式。“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衰鬓”一词流露出年事渐高、年华逝去、岁月催人老的感伤,“故园情”,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想起往昔在宫城槐下听蝉,而今时却在被贬之地听蝉,同为听蝉但情境不同,今昔对比,表达了被贬官离开京城的愁闷之情。诗人在表达这些情感的时候,运用多种方式,有直抒胸臆,如“故园情”“秋思”“今朝无限思”等,有对比反衬,如“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以今时之境与昔日之景进行对比;有触景生情,如“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诗人傍晚时分听到树叶深处传来的两三声蝉鸣引发了年事已高的伤感以及对故乡的思念。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虽是考查“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这两句中蕴含的情感,但也要关注全诗,考生可以抓句中的“催”“衰鬓”“故园情”“秋思”“无限思”等来分析体会诗人的情感。

需要电子档可私信

诗歌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凝香斋①

曾 巩

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

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寒流。

沉心细细临黄卷②,疑在香炉③最上头。

【注】①凝香斋:原名西斋,位于济南大明湖畔。曾巩于1071年任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齐州大治,该篇为1072年游大明湖而作。②黄卷:书籍。③香炉:香炉峰。

9. 下列对这首宋诗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该诗首句点题,领起全诗。以下写景抒情都是围绕这句展开。曾巩身临西斋,徜徉山水,忘怀世情俗务,“不知”只因“景最幽”,俯仰其间,心神愉悦。

B. 颔联写曾巩任职齐州,身闲无事,手持酒杯,临风赏月;桑麻遍野,庄稼茁壮,可望秋季丰收。他不打理政务,醉心自然风物。

C. 任所济南最有代表性的风物是湖光和泉水。颈联上句写湖光,下句写泉水。纯净的湖水,白云驻足,让人心灵清醒明澈;泉底沙石如玉,清寒的泉流冲激,悦耳清幽。

D. 炼字精警,颇具匠心。“醒”“鸣””清”“漱”四个动词使意境灵动。诗句声形色兼备,景情理俱在,让人顿生赏湖景、观流泉的雅兴。

E. 尾联归结全诗。置身如此令人向往的境界,潜心书史,其高雅情趣让诗人疑是在庐山香炉峰的景物绝佳处。愉悦之情,如超脱世外,暗含辞官归田之念。

10. 后人多认为此诗诗眼为首联中的“幽”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9. BE 10. ①景幽。大明湖畔的西斋,地处幽僻之处,实为清幽境界。湖水清幽,寒流激荡。②人幽——闲,身为齐州知州,政通人和,丰收有望,诗人才有闲情探幽揽胜。③情幽——雅。作者潜心书史,感到无异于置身香炉峰,更是显得情趣高雅、心境清幽。

【解析】

9.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宋诗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他不打理政务,醉心自然风物”错误,这是对诗歌意思的曲解,“一尊风月身无事”,“身无事”是因齐州大治,因为诗歌的注释已经给出了说明“曾巩于1071年任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齐州大治”,诗句中也有体现,“千里耕桑岁有秋”,齐州境内,桑麻遍野,庄稼茁壮,可望秋季丰收,人心安定;故而官衙中政简讼息,诗人身闲无事,只消手持酒杯,临风赏月;E项,“暗含辞官归田之念”错误,这纯属臆测,诗歌中没有依据。

10.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后人多认为此诗诗眼为首联中的‘幽’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诗眼,属于炼字题。本题与一般的炼字题有所不同,因是全诗的诗眼,故应结合全诗来分析“幽”的体现。第一句说“每觉西斋景最幽”,这领起全诗,以下都是“西斋景最幽”的具体说明。“不知官是古诸侯”,紧承首句,形容诗人自身的悠然自得,物我两忘。曾巩身临西斋,徜徉山水,忘怀世情俗务,连自己地方长官的身份仿佛都忘记了,故说“不知”。这也正见出西斋景致“最幽”,使诗人俯仰其间,心神愉悦。“一尊风月身无事”,诗人身闲无事,只消手持酒杯,临风赏月。“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寒流”,上句写湖光,下句写泉水,这雅洁的云水,使珍异的水鸟惬意地嘤嘤和鸣,静听水激砂石的潺潺之音,诗人倍觉清爽。“沉心细细临黄卷,疑在香炉最上头”,曾巩读书于凝香斋,感到无异于置身香炉峰,抒发了诗人于邑政之暇优游湖山、沉心书史的高雅情趣,意境清幽隽洁,沁人心脾。考生可以从景、人、情三个角度来分析“幽”之体现。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1. 补写出下列句子巾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行路难》中诗人引用两个典故,表示世路虽艰,但自己对前途并未丧失信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维的《使至塞上》中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雄浑景象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蒹葭》一诗中用“道阻且长、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追寻伊人道路漫长、地势越来越高,行走费力。

【答案】 (1). 闲来垂钓碧溪上 (2). 忽复乘舟梦日边 (3). 大漠孤烟直 (4). 长河落日圆 (5). 道阻且跻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如第一句中“引用两个典故,表示世路虽艰,但自己对前途并未丧失信心”,第二句中“勾画出一幅塞外雄浑景象”,第三句中“追寻伊人道路漫长、地势越来越高,行走费力”,根据这些提示进行默写即可。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垂钓”“碧”“漠”“跻”等。

需要电子档可私信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9小题,42分)

小说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冬夜的歌

谢 静

太阳像一只橙黄的圆橘,渐渐地被灰蒙蒙的暮云遮去。呜呜鸣响的西北风摇撼着树木,摇撼着电线杆。狂舞的雪片碰撞在窗玻璃上,开始了它结为冰凌的再生……

坐在温暖如春的屋里,靠近银白色热烘烘的暖气片,我在阅读欧·亨利的名作《最后一片叶子》。

写字台上的两盆蜡梅和玉兰,给房间增添了淡淡的幽香。那圆的、扁的、方的、长的,从海滩捡回来的五彩石,点缀于花盆之间,望去完全没有冬日的景象。

妻悠然地斜倚于沙发上,正在织一件米黄色的毛线衣。纤细的手指,轻盈地抖动。

不知从何处,传进耳鼓一阵时断时续的悠远的喊声:“各家各户……注意啰……小心煤气……中毒……防火……防盗……”

这声音由远而近,在寒风凛冽的冬夜里回响着,一种苍凉之感油然而生。读书的兴致完全被搅乱了。我刚看到“老贝尔门是住在她们这座楼房底层的一个画家。他年过六十,有一些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那样的大胡子……”便就此打住,折页合书,忍不住问:

“这是谁?神经病?深更半夜在街里大呼小叫的,不怕惹人烦?”

“你才出差回来,不知道咱们街里出现的新鲜事儿。”妻继续织着毛线衣,没抬头,“这是一个部队离休的老干部,回来跟女儿、女婿养老的,半个月前开始,天天这么喊呐!”

“嘿,干吗不住干休所?”我诧异了。

“大约是怕寂寞。”妻按自己的理解说。

“他女儿、女婿也够呛,父亲辛劳了一辈子,晚年应该让他在家享享清福,怎么会让老人到街上干这呢?难道是缺钱花吗?”我不满地嘟哝。

“哪里话,他的钱多得花不完,给区幼儿园送了三百,国库券买了一千。”妻抬起头来辩解说,“人家夜间值班,完全是尽义务。”

我呆了,有些不可思议。听那喊声越来越大,已接近我居住的楼下。

“各家各户注意啦,提高警惕,防火防盗,防止煤气中毒一一!”

这声音倏忽间变得顺耳起来,可以听出是走南闯北、有点儿走了调儿的中原乡音,带着其特有的悠长的拖腔,容易使人联想到草原上的牧人,在广阔的原野呼唤走失的骏马……

“……喂,这是谁家的自行车?谁的车?快搬进去,天不早啦!”

那绝不是民警们手中拿的那种半导体喇叭。是纸喇叭筒,还是铁皮的?我猜测,并直起身来,想看清楚这吆喝的老人的模样。窗玻璃上蒙着一层薄冰。室外是浓深的夜色和飞扬的雪花。

“呀,真该死,是我的自行车忘搬了!”妻的脸上含着些微的惊慌。

“我去搬!”

穿上外套我飞步下楼。刚走到二楼楼梯口。见妻的那辆“风凰”车已搁在梯口的空档上。

我的心热了。

此后,每天傍晚至深夜,我的耳边都回响着这老人的吆喝声。渐渐地习惯了。像听风声、车声、雨声、树声一般习惯。这吆喝声,穿越深深的夜空,把人安然地带入了温暖甜美的梦乡。

因为工作忙,业余时间要赶写技术论文,《最后一片叶子》一直没有读完,真有点儿对不住欧·亨利先生。也对不住妻,她读了多遍,向我介绍。不过,那吆喝声却必不可少。每当此刻,耳神经似乎变得特别敏锐灵巧。

“咦,是时候了,怎么那老人没出来?”我在写字台边不安地问妻。

“哦,他作为区街系统的先进代表,到市里出席劳模会去了!”妻在读《英语九百句》,乐呵呵地告诉我。“我说呢!”心,释然了。

“还有……亲爱的,瞧瞧窗子外边,瞧瞧墙上那最后一片藤叶。难道你没有想过,为什么风刮得那样厉害,它却从来不摇一摇,动一动呢?唉,亲爱的,这片叶子才是贝尔门的杰作——就是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里的。”

我终于读完了《最后一片叶子》,这最后一段大约是小说的“文眼”吧。我大声地读给刚进门的妻听。妻的眼眶湿润了。肯定是为了贝尔门的献身精神。

我看看表,该是老人吆喝的时间了。

我凝神静听,没有。我挨近窗户,还没有,我不安起来。贝尔门的死和妻的泪给我带来了不祥的预感。我拉开门,要到阳台上去——

“别等了,”妻在身后喊,声音有些哽咽,“他……在结冰的街上……滑了一跤。从夜校回来时……我……看到了……他,难站起来了……”妻变得泣不成声。这难道是真的吗?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

“各家各户……注意啰……防火防盗……小心煤气……中毒……”

不,我分明听到了那亲切的永不消逝的喊声!像一首动听的灼人心胸的歌。

(略有删改)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冬夜的歌”为题,反复描写老人的吆喝声,将之喻为“灼人心胸的歌”,起到标明线索、提示主旨的作用。

B. 小说中写了室内温暖如春,把盆植的幽香、点缀的五彩石等作为背景,主要目的在于渲染夫妻之间感情的融洽。

C. 小说通过“我”妻子之口叙述了主人公的身份与社会关系、生活与工作现状等情况,表达了她对老人不可思议的行为的不解。

D. “诧异”“不满”“呆了”“心热”“释然”“不安”这些词语写出了“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主要是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

13. 文中画横线的段落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4. 小说写“我”读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这一情节有什么意图?请结合文本,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旨三个角度进行探析。

【答案】12. A 13. (1)承上启下,由抑到扬反转。描写“我”在听了妻子关于巡夜老人的来历、背景的介绍后,对他的吆喝声的心理感觉产生了变化,由先前的厌烦、不解到顺耳,再到觉得这声音有一种粗狂、辽阔的美。(2)烘托巡夜老人的形象,突出和赞美这位部队离休老干部暮年继续发挥余热、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

14. (1)故事情节,小说叙述“我”读《最后一片叶子》这一情节,使之与巡夜老人的“冬夜歌声”形成并行推进的双线结构,丰富了故事情节,相互映衬,使结构更巧妙。(2)人物形象,《最后一片叶子》中的主人公贝尔门与本文主人公巡夜老人的形象互为映照,突出了巡夜老人可贵的无私奉献精神。(3)主旨,小说在高潮处将《最后一片叶子》中主人公贝尔门最终的献身与本文主人公巡夜老人的“摔跤”“难站起来”的悲壮结局交汇起来,表达了对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的礼赞,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解析】

1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B项,“主要目的在于渲染夫妻之间感情的融洽”,应该是与室外寒风凛冽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为主人公的出场做铺垫,更好地突出人物的形象。C项,“表达了她对老人不可思议的行为的不解”错误,应该是表达对老人的钦佩与敬重之情。D项,“写出了‘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主要是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有误,“我”的心理变化,不仅仅在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起到侧面衬托的作用,行文有波澜,先抑后扬,突出了主人公的高尚品质。

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中画横线的段落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段落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作答。“这声音倏忽间变得顺耳起来,可以听出是走南闯北、有点儿走了调儿的中原乡音,带着其特有的悠长的拖腔,容易使人联想到草原上的牧人,在广阔的原野呼唤走失的骏马……”,这段文字是写“我”对巡夜老人吆喝声的感受,划线句写“我”听了妻子对巡夜老人来历背景的介绍后对老人吆喝声的感受发生了变化,由上文的厌烦到此时的粗狂的感受,这段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这是结构上的作用;从内容上来看,老人巡夜声给“我”的感受对老人的形象起到烘托的作用,表现出老人离休后依然发挥余热无私奉献的精神。

点睛:对于句段的作用题,考生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思考,一是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二是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三是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四是掌握常见答题模式。答题方向如下: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感情,进一步写出了……(题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作为开头与标题的关系——点题(照应标题),与下文的关系——为下文写……埋下伏笔(张本、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照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本题中,找到划线句即可发现,划线文字在文中应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因为上文写“我”对巡夜老人的吆喝声是厌烦的、反感的,但从这一段开始,“我”的感受发生了变化,由厌烦变得顺耳,凸显了人物的形象。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写‘我’读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这一情节有什么意图”,题干已经给出了答题的角度,“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旨三个角度进行探析”。文章第二段写到“我在阅读欧•亨利的名作《最后一片叶子》”,中间又写到“因为工作忙,业余时间要赶写技术论文,《最后一片叶子》一直没有读完,真有点儿对不住欧•亨利先生”,最后又写到“我终于读完了《最后一片叶子》,这最后一段大约是小说的‘文眼’吧。我大声地读给刚进门的妻听。妻的眼眶湿润了。肯定是为了贝尔门的献身精神”,文中三处提到阅读《最后一片叶子》,这是文章的线索之一,老人的巡夜声是线索之二,二者一起构成了文章的双线结构,丰富了小说的故事情节;从形象上来看,《最后一片叶子》的主人公贝尔曼先生与老人的形象相互衬托,突出了巡夜老人可贵的无私奉献精神;文章最后写“妻的眼眶湿润了。肯定是为了贝尔门的献身精神”,紧跟着又提到巡夜老人的“摔跤”“难站起来”,两者交汇,“不,我分明听到了那亲切的永不消逝的喊声!像一首动听的灼人心胸的歌”,卒章显志,表达了对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的礼赞。

需要电子档可私信

小说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鸳鸯跳

王春迪

海头帮,指的是一帮在码头上靠扛活为生的脚夫,凭着一股子不怕苦不要命的狠劲儿,练就了一身脚夫的真本事,挤走了旁门外姓,吃起了这份独食。

老街是鲁中南地区有名的商业集散地,国泰民安、商贸繁盛的时候,那一条条来自江南甚至南洋的货船,黑压压地挤在码头上,远远望去,似鱼鳞般密集。

先装卸谁的,不装卸谁的,都是海头帮说了算!啥叫强龙不压地头蛇?管你多大来头,瞅你不顺眼,让你的货霉在船里、烂在岸上,那都不叫个事儿!

就连老街首富海爷,都被他们整过!

那几年,海爷走南闯北,生意蒸蒸日上。一次年关,海爷设宴备礼,酬谢各条道上的老大们。

一忙,就把海头帮的钱老大给忘了!

年后,海爷从南方运来满满三大船的货,有茶叶、药草、布匹、香料、木材……全是些怕湿怕霉的娇贵玩意儿,不想遭遇了连日的雨雪,急着找海头帮卸货,可他们要么以先来后到为由,要么以雨天脚滑为由,磨磨蹭蹭,就是不靠海爷的船边儿。

没办法,海爷这天亲自到钱老大的船上求他,钱老大得了脸,还不忘摆回谱。那时,连接船和陆地之间的是一种一步宽的木板,人在上面走,木板就跟着你弹来跳去,码头上叫它鸳鸯跳,把握不住鸳鸯跳节奏的人,站都站不稳,稍不留神就把你弹到水里去。

得知海爷到来,钱老大还故意在鸳鸯跳上泼了一层豆油。

海爷默默地脱了鞋,然后俯在鸳鸯跳上,爬了上去。

眨眼几年过去,到了咸丰五年,太平军把整个水路截得几乎连条鱼都游不过来,一路上关卡林立。因而各行各业,纷纷改水路为旱路。因为好久都没啥生意,码头上那些个鸳鸯跳,都起了厚厚的青苔。

一日,一条货船劈浪而至。

往年,是先交钱,再卸货。如今哪还管这一套?钱老大这边正和船上的掌柜在袖筒里合计价钱,那边,海头帮的爷儿们在不到两袋烟的工夫,就利利索索将一船粮食整整齐齐地码在了岸边。

这时,有一个轿子,从远处嘎吱嘎吱地晃了过来。轿子里刚露出一个头,钱老大的脸,唰地就绿了。

竟是海爷!

海爷目不斜视地上了船,随后,掌柜站在船板上对钱老大吆喝:“咱东家说了,银子有的是,可要钱老大自个儿来拿才行!”

说罢,眼睛盯着钱老大,手里一杯油,滴滴答答地淋在了鸳鸯跳上!

钱老大望着身旁海头帮的弟兄,衣衫褴褛、一脸菜色。他回过头,牙一咬,鞋一脱,扑通一声跪在了鸳鸯跳上……

进了船,钱老大头别到一边儿,也不看人,手一伸:“拿钱!”

海爷笑笑,说:“听闻钱老大当年为了争这码头当家人的位子,曾从滚水里取铜板,怎一个勇字了得!兄弟们的工钱,就在那个盒子里,够胆量的,你就试试!”

钱老大一瞧,是一个一臂高的盒子,上面露出拳头大的洞,里面黑乎乎的,啥也看不见。

钱老大琢磨着,这里头一定有蛇蝎一类的东西,取吧,保不准被咬;不取,空手下船,咋和快饿死的兄弟们交代?

钱老大心一横,袖子一撸,顿时青筋暴出,伸手就冲盒子去了。手还没到盒子口,钱老大两行热汗已顺着赤红的腮帮子淌进了下巴茂密的胡须里……

忽而,钱老大眼如铜铃,手在里面搅了几圈,啥也没有。

他怒吼一声,盒子一甩,想冲上去对海爷动粗。海爷哈哈大笑,而后大手一挥:“送钱老大下船!”

钱老大被推搡出船舱,刚要破口大骂,可随之而来的景象,闪了他的眼。

岸上,海爷手下的人,正把刚刚卸下来的整船粮食,一袋袋地分给海头帮的弟兄,弟兄们接过粮食时,那曾经硬邦邦的双膝也都软塌塌的了。

下船时,钱老大看脚下的鸳鸯跳,干净如洗。钱老大一声长叹,扭头对着海爷抱了抱拳,大步而去。

几年后,朝廷又重新夺回了水路,随着商道畅通,码头渐渐地恢复了往日的兴盛。有所不同的是每每海爷的商船驶进码头,那些海头帮的人,好似迎亲一般,争先恐后地冲上去卸货,甭说啥先来后到,也甭说你财大气粗有多大来头,只要海爷的船来,统统站一边儿去!

谁都别委屈,人家钱老大说了,这是他们海头帮的规矩!

(选自《小说月刊》2015年第3期,有删改)

1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文围绕码头上常见的鸳鸯跳展开,“鸳鸯跳”既是全文的线索,又是故事独特的背景,使小说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

B. 小说善于通过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生动地塑造人物形象,写钱老大掏盒子时“两行热汗已顺着赤红的腮帮子淌进了下巴茂密的胡须里”,表明他当时的紧张心理。

C. 鸳鸯跳贯穿全文不但推动情节发展,而且有力地塑造了人物性格。过鸳鸯跳难度很大,但海爷和钱老大都忍辱求全,克服困难,可敬可叹。

D. 小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钱老大在码头生意兴隆时用“鸳鸯跳”故意刁难海爷,海爷在码头生意萧条后,又用“鸳鸯跳”“回敬”钱老大。最终两人结下了深厚情谊。

16. 小说前三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阐述。

17. 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答案】15. B 16. (1)为人物的出场设置了合理的背景。(2)渲染故事气氛,使小说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点,增强故事性。(3)象征某种社会现状,暗示社会环境,构成了故事独特的时代背景。(4)引出人物——钱老大、海爷,为人物的出场做铺垫。

17. (1)小说语言自然而简练,形象而使动,善用比喻修辞。如写码头上的船只多,“远远望去,似鱼鳞般密集“。(2)语言兼有口语化特点,比如:咱东家说了,银子有的是,可要钱老大自个儿来拿才行!”;(3)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写钱老大掏盒子时“两行热汗已顺着赤红的腮帮子淌进了下巴茂密的胡须里”;(4)在故事发展的叙述上,运用插叙。插入几年前海爷和钱老大之间的故事,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解析】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B项,“小说善于通过简约沉稳的白描手法……写钱老大掏盒子时‘两行热汗已顺着赤红的腮帮子淌进了下巴茂密的胡须里’”错误,这应该是细节描写。选项混淆了白描和细节描写这两个概念。“白描”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两行热汗已顺着赤红的腮帮子淌进了下巴茂密的胡须里”,如“热汗”“赤红的腮帮子”“淌进”“茂密的胡须”,这些属于细节描写,表现出钱老大当时紧张的心理状况。

1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前三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阐述”,这是考查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首先要看前三段写了哪些内容,这三段主要介绍了海头帮在码头的地位以及老街的繁荣情况,“海头帮,指的是一帮在码头上靠扛活为生的脚夫,凭着一股子不怕苦不要命的狠劲儿,练就了一身脚夫的真本事,挤走了旁门外姓,吃起了这份独食”“老街是鲁中南地区有名的商业集散地,国泰民安、商贸繁盛的时候,那一条条来自江南甚至南洋的货船,黑压压地挤在码头上,远远望去,似鱼鳞般密集”,对海头帮和老街的介绍为下文人物的出场设置了活动场所,自然引出本文的主要人物钱老大、海爷,为人物的出场做铺垫;“先装卸谁的,不装卸谁的,都是海头帮说了算”“啥叫强龙不压地头蛇?管你多大来头,瞅你不顺眼,让你的货霉在船里、烂在岸上,那都不叫个事儿”,码头的环境象征了某种社会现状,构成了故事独特的时代背景,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

点睛: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如下: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②映衬人物心情,烘托人物性格、心理;③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发展;④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人物命运,衬托主题。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分要点回答。一般的答题模式为:……具体描写了……景色,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揭示人物心境,……体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情节发展。本题中,因设题的段落在文章的开头,且是对人物活动环境的介绍,故可以从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所、对社会环境的象征暗示以及对氛围的渲染等几个角度作答。

1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特点”,这是考查文章的手法。从语言运用角度: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并分析其作用。从塑造人物形象角度: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从本文来看,语言上,小说的语言非常简练而自然,如“啥叫强龙不压地头蛇?管你多大来头,瞅你不顺眼,让你的货霉在船里、烂在岸上,那都不叫个事儿”,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如第二段“黑压压地挤在码头上,远远望去,似鱼鳞般密集”“钱老大眼如铜铃”,同时文章多用口语,如“咱东家说了,银子有的是,可要钱老大自个儿来拿才行”;从塑造人物形象上来看,文中多用细节描写,如“钱老大两行热汗已顺着赤红的腮帮子淌进了下巴茂密的胡须里”;从写作顺叙角度来看,文章在顺叙中又使用插叙,在行文中插入海爷和钱老大之间的故事,让故事的情节更为完整。

散文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荆轲塔断想

柴福善

①荆轲塔,在河北易县的荆轲山上,后人为纪念荆轲而建。

②当初,周武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都于蓟,即今北京房山琉璃河,世称燕上都。后迁都易水之滨,为燕下都,都城长达十几里,居战国都城之首,世事沧桑,今也只存断壁残垣,任凭野草掩映,风雨剥蚀,荒台下落日,山水有余情了。想燕昭王励精图治,招贤纳士,修筑黄金台,从而使燕国由弱而强,终于战败齐国。千年来,李白来此凭吊,特作《古风》,“燕昭延①郭隗,遂筑黄金台”,谁知笔锋一转,“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不免以古思己,有些哀怨了。

③其实,秦统一天下,已是大势所趋,太子丹凭借荆轲一介武夫,刺*秦王,就想保住江山社稷,太异想天开了。而荆轲带秦武阳赴咸阳,武阳色变震恐,荆轲展图现匕,行刺未果,命丧殿上。读《史记》的刺客列传,总觉司马迁笔下有些演绎。难怪,史书本身就是断简残篇,过去的历史是无法再现的。

④荆轲未刺死秦王,即使真刺死了,马上就会有另一个秦王站出来,区区燕国依然是要亡的,天下依然是要统一的。这么说,我无意否定荆轲的英雄壮举,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可以荆轲为代表。而这一壮举,令后人景仰,尤其在易水河边,太子及宾客皆以白衣冠送,高渐离击筑,荆轲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歌流传至今,当地人谈此,竞念出续句:“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嘘气兮成白虹。”易县今有白虹村,传说因荆轲仰天呵气,直贯夕阳,化成一道白虹,见者称异而得此村名。

⑤我们常吟咏英雄壮举,其实还有个尾声:那击筑相送的高渐离,后变名姓为人庸保,因善击筑受秦始皇召见,识出,秦惜其技艺,赦免一死,乃嚯其目(即用马粪熏炙使其失明)。后在演奏时,以铅置筑中,举筑扑击秦始皇不中被诛。荆轲一样的英雄,历史不应该忘记。

⑥我来时,天蒙蒙细雨,怎奈山路湿滑,不便车行,只得在车中远远地凭窗而望;塔高十三层,每层八隅悬有风铃,微风摇动。清脆悦耳,声传四野。幽幽地,耳畔似有所闻。

【注】①延:邀请。

18.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中李白的诗句,既有对礼贤下士的燕王的赞美,又有对郭隗的羡慕,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叹。

B. 结尾的环境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形成前后呼应,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抒发了沧海桑田、斯人已逝之感。

C. 历史是无法再现的,因此作者认为包括司马迁在内的史官所写的文章都可能有自我的演绎。

D. 客观所限,作者虽然最终没有登上荆轲塔,但此番畅想亦让作者的耳畔似有幽幽不止的“历史回声”。

19. 作者为什么要写高渐离的故事?

20. 对太子丹遣荆轲刺秦一事,作者有怎样的看法?

【答案】18. B 19. (1)高渐离的故事是荆轲刺秦的尾声,是作者荆轲塔断想的一部分;(2)高渐离与荆轲一样,两人都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作者对他们充满了敬佩之情;(3)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更有历史的厚度。

20. (1)作者是不赞成的。一是因为“秦统一天下,已是大势所趋,太子丹凭借荆轲一介武夫,刺*秦王,就想保住江山社稷,太异想天开了”;二是“荆轲未刺死秦王,即使真刺死了,马上就会有另一个秦王站出来,区区燕国依然是要亡的,天下依然是要统一的”。(2)但作者赞赏荆轲舍身为国的精神。

【解析】

18.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一道综合题,既有内容的考查,也有技巧的考查。首先要明确题*要求,是“正确”还是“错误”,是“一项”还是“两项”。本题中,B项,“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抒发了沧海桑田、斯人已逝之感”错误,该分析不符合文章整体的氛围,这篇文章主要写我的“断想”,如第二段作者想起了燕昭王的励精图治和李白作《古风》,充满赞叹之情,第三、四自然段是对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的回忆和评论,第五段是对高渐离击*秦王这一事件的回忆和评论,如“荆轲一样的英雄,历史不应该忘记”,歌颂了英雄的壮举,作者对他们充满了敬佩之情,由此可知文章的氛围并不凄凉。

1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为什么要写高渐离的故事”,这是考查文本材料安排的作用。文章的标题是“荆轲塔断想”,文章所写内容都是作者凭着车窗眺望荆轲塔时产生的感想,如第二段燕昭王的励精图治和李白作《古风》,如第三、四自然段对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的回忆,第五段的开头说“我们常吟咏英雄壮举,其实还有个尾声”,可见高渐离举筑扑击秦始皇这一事件是荆轲刺秦的尾声,是对荆轲刺秦事件的补充,无论是荆轲,还是高渐离,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作者对他们都充满了崇敬之情,如“荆轲一样的英雄,历史不应该忘记”,高渐离的故事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让文章更有历史的厚重感。

20.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对太子丹遣荆轲刺秦一事,作者有怎样的看法”,这是考查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首先应明确作者的态度,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依据。纵观全文,作者赞同的是荆轲刺秦的精神,不赞同的是太子丹刺秦的行为。如第三段“其时,秦统一天下,已大势所趋,太子丹凭借荆轲一介武夫,刺*秦王,就想保住江山社稷,太异想天开了”,可见作者认为秦统一天下是大势所趋,太子丹的行为无疑是痴心妄想;如第四段“荆轲未刺死秦王,即使真刺死了,马上就会有另个秦王站出来,区区燕国依然要亡的,天下依然要统一的”,作者认为天下统一是必然的,是历史的趋势,即使没有秦始皇,还会有其他的人来统一天下,可见作者是不赞成太子丹的行为。但作者赞同荆轲舍身为国的精神,如“我无意否定荆轲的英雄壮举,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可以荆轲为代表。而这一壮举,令后人景仰”“我们常吟咏英雄壮举,其实还有个尾声”“荆轲一样的英雄,历史不应该忘记”。

需要电子档可私信

三、语言表达(6分)

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文人之笔,劝善惩恶。” ____________,但文艺不能机械地反映生活。文艺作品不仅是一面镜子,_________;还是一把斧头,可以创造生活。面对生活之树,我们既要像小乌一样在每个枝丫上跳跃呜叫,也要像雄鹰一样从高空翱翔俯视。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_________。

【答案】 (1). 文艺要反映生活 (2). 可以反映生活 (3). 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三个巡防队员在商场门口巡逻,看到两名穿着时尚的年轻女子,其中一名女子手机露出裤后兜三分之一。巡防员喊住两名女子说,商场人多,要注意防范。两名女子听到了劝告,却不屑地向巡防员翻了一下白眼,就继续往前走:“臭流氓,看人家屁股,真是多管闲事,我想装哪儿就装哪儿,还真当自己是警察了。”巡防员听后无语。不久,两名女子急匆匆地找到巡防员,其中一名女子哭着说:“我的手机丢了,求求你们帮我找找,这是我攒了两个月的工资刚买的手机,真是后悔没听你们的话。”巡防员一边安慰女子,一边把手机借给她拔打报警电话。记者报道此事后,引起了网友们的热烈争议。有人责骂女子不识好歹,有人安慰巡防员,有人认为提高防范意识需要常抓不懈,有人说提高文明素养刻不容缓……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待人和善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烂的;对人以和,待人用善,待人和善。

忘不了的,是老师的教悔;“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心啊。”犹如一颗永不流失的鹅卵石躺在我记忆的海滩中。

见到盲人叔叔在马路上摸索着走,我会友好地说:“叔叔,我来扶你,你小心点。”见到同学没带雨伞而困在教室,我会和气的地说:“咱们共用一把雨伞吧!”见到同学不小心碰掉了我的文具盒而面色款色的脸,我会抢先说:“没关系,我来捡。”

我也碰到过许多像我一样和善的人们,比如我的父母,他们辛勤而又无悔地教导我,犹如培养一棵稚嫩的小树苗。

我也碰到过那些热心的人们,他们总是把我们称作小朋友。在我们遇到困难时,甘当大伞,抵挡风雨;在我们苦闷时,会耐心地开导我们;在我们心灰意冷时,他们扬起我们自信的风帆,教导我们要勇于面对人生中的难题,生活本身就不是一帆风顺的。

待人和善,犹如一股春风,一点春雨,滋润着荒凉的草地;待人和善,犹如一盆炭火,温暖着每个心灰意冷的生命;待人和善,是一剂良药,是阴云遮不住的晴天,是一朵馨香的花朵,给自己快乐,给人们幸福。

我们渴望和善,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我们盼望待人和善,只要人人抱着和平友好的心态,我们才有撑起一片蓝天。

我们盼望待人和善,我们远离勾心斗角,我们需要真诚,需要善良,需要一个鸟语花香的和善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以亊件为材料的作文题。在审题立意时,抓住事件中的人物去选择角度,阐明自己的立场。立意角度主要看考生着眼于何种层面。其―:从女子这一方面着眼,出行逛街提高安全意识,待人应当礼貌文明,等等。其二:从巡防队员这--方面着眼,被误解也要坚持做好工作,对他人善意的帮助终会受到理解和肯定,等等。其三:从记者这一方面着眼,多弘扬社会的正气、传递社会的正能量等。其四:从网友这-方面着眼,应当注意文明素养,批评不等于骂人,尊重、理解、包容和随他人十分重要,等等。只要紧扣材料的其中―个角度,做到思想积极,观点鲜明,言之成理,论之有据,就符合题意。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材料作文审题时要注意立意的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次要角度、沾边角度。如本题从女子这一方面着眼,出行逛街提高安全意识,待人应当礼貌文明。

需要电子档可私信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