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杀伯仁下句是什么,我不杀伯仁的寓意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4-02-01 13:37:40

在影视剧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我不*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句蕴意颇深的话语,究竟语出何处,有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呢?

"我不*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语出《晋书·列传三十九》。

我没*伯仁下句是什么,我不*伯仁的寓意(1)

“我”是东晋时期的中兴名臣王导。他出生于势力庞大的琅琊王家(就是刘禹锡《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中的那个“王”),琅琊王氏权势如何?当时朝野上下有这样一句话"王与马共治天下"。王即王氏家族,马则是国姓司马氏,琅琊王氏的超然地位可见一斑。王导14岁时就表现得天赋异禀。当时的一位名儒曾告诉其堂哥王敦:“王导容貌不凡, 志气高远, 将来必是将相之才!”

伯仁,即是周顗(yǐ)。周顗钟灵毓秀,自小就异于常人,在家族的安排下,他很早就出仕做了官。周顗曾在晋朝宗室、八王之乱的关键人物司马越的儿子司马毗麾下,任长史一职。

而此时的西晋王朝已经摇摇欲坠,历经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中原人士纷纷避难江东。

我没*伯仁下句是什么,我不*伯仁的寓意(2)

而琅琊王司马睿镇守江东,将好友周顗调到自己身边。不久后周顗被任命为荆州刺史、宁远将军,虽说周家是将门,但周顗丝毫没有继承他父亲的军事才干,刚到荆州就被人打的狼狈逃窜,辛亏王敦、陶侃(大诗人陶渊明的曾祖)出手相救,才幸免于难。

回到建康的周顗被司马睿留在了身边,担任军谘祭酒等职。

作为当时两大望族,周、王两家交情甚深。既是同僚为官,也是世交好友,王氏兄弟特别是王导与周顗的关系,于公于私,都可谓亲密和谐。

东晋建立之初,晋元帝因感念王氏兄弟的拥立之功,对王导、王敦倍加信任,他封王导为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总揽朝中大权;王敦为大将军、荆州牧、加侍中,手握重兵。哥俩一个执政主内、一个领兵主外,地位显赫。故而,当时社会上流行“王与马(晋朝皇帝姓司马),共天下”的说法。

然而,等元帝坐稳了江山,感觉王氏兄弟权柄太盛,大有如芒刺在背之感,便想法设法削弱哥俩的权力。他大力提拔刘隗、刁协等出身于庶族的寒门学士,同时故意疏远王导。面对此种情况,王导选择了默默接受,在朝中忍辱负重,就当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可他的堂哥王敦却大为不爽,王敦在外地起兵进犯京师建康。

我没*伯仁下句是什么,我不*伯仁的寓意(3)

永昌元年(322年)正月,王敦以诛*刘隗、刁协等人为由从荆州起兵,向建康进发。听说老哥起兵,王导被吓得魂不附体。为了保命,他立马脱下官服、摘掉官帽,一连数日率领全家老小跪在宫门前“待罪”,表示与王敦划清界限,希望得到元帝的宽宥。

这时见周顗入宫,王导高声呼喊:“伯仁,几百口全靠你啦!”,没想到周顗连头都没回,径直入宫。

他见到司马睿后,备言王导之忠君爱国,决不能错*忠良。元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周顗一时高兴又喝了不少酒,一会儿醉醺醺的走了出来。跪在宫门外王导见到他后,又大声呼喊他。

周顗不为所动,对身边的人说道:“如今*了这帮贼子,便可换个大官作了。”

然而王导对此一无所知,对周顗怀恨在心。

等到王敦*到建康后,刘隗吓得立刻逃窜,朝政又被王敦掌握。王敦重掌政权后,自然是有怨报怨,有仇报仇。他问王导:“周顗、戴若思这二人素有威望,应该能位列三司吧?”王导没说话。王敦又问:“就算入不了三司,至少可以做个仆射吧?”王导还没说话。后来王敦说:“既然他们不能为我所用,那就*了吧!”

等周顗死后,王导在整理宫中奏折时,突然看见了周顗替自己上书辩解的那封。他回家后痛心地对儿子们说:“吾虽不*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后来王敦死后,朝廷追赠周顗为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谥号康,以少牢之礼致祭。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