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的翻译,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的翻译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4-02-02 06:44:42

前几天,在福建跟朋友聊天,偶然听到身边的老师说起一句成语:"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很有感触。

恰好去年同学来广州时,也提及这句看似古老而又久远的成语。

要是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偶然碰到类似的金句,不值一提,但身边经常有人能信口道来,顿时觉得自己的朋友圈还真有点超凡脱俗的味道。

仔细考证这个成语的来历,原来还真是经典。

这句话最早出现在《孔子家语》:

孔子适齐,中路闻哭者之声,其音甚哀。孔子谓其仆曰:“此哭哀则哀矣,然非丧者之哀也。驱而前!”

少进,见有异人焉,拥镰带索,哭者不衰。

孔子下车,追而问曰:“子何人也?”

对曰:“吾,丘吾子也。”

曰:“子今非丧之所,奚哭之悲也?”

丘吾子曰:“吾有三失,晚而自觉,悔之何及!”

曰:“三失可得闻乎?愿子告吾,无隐也。”

丘吾子曰:“吾少时好学,周徧天下,后还丧吾亲,是一失也;长事齐君,君骄奢失士,臣节不遂,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而今皆离绝,是三失也。夫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请从此辞。”遂投水而死。
孔子曰:“小子识之!斯足为戒矣。”

自是弟子辞归养亲者十有三。

《孔子家语》一书是孔子门人所撰,差不多跟《论语》同时代了。

另外一个出处是《韩诗外传》,记载的故事有点类似:

孔子行,闻哭声甚悲。孔子曰:“驱!驱!前有贤者。”至、则皋鱼也。被褐拥鎌,哭于道傍。孔子辟车与之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间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小绝之,失之三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立槁而死。孔子曰:“弟子诫之,足以识矣。”于是门人辞归而养亲者十有三人。

《韩诗外传》是汉代韩婴所作的一部传记,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的杂编而成。

第一段文字,翻译出来是这样的:

孔子跟弟子出行,路途中,听见有人哭泣,而且十分悲伤,于是孔子就给弟子说:快、快、前面有圣人。
走近一看,是皋鱼穿着粗布衣服拿着镰刀,在道路旁哭泣,孔子就下车询问:先生家中有什么丧事?哭得如此伤心?
皋鱼说:我有三个过失:年少时,四处游荡,没有照顾好家人,过失一;自视清高,目中无人,不愿给国主效力,过失二;跟朋友交情深厚,却早早断了联系,过失三。树想停止摆动,但风却不停,子女想好好孝敬老人,却已不再!过去无法追回的是时光,逝去相见见不到的是亲人,我有如此多的悔恨,今后还如何在世间立足啊!于是,皋鱼说完就投水而死。

孔子听后对弟子们说:“你们一定要记住啊,要引以为戒啊。“”于是弟子纷纷回家赡养父母。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的翻译,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的翻译(1)

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这个丘吾子(或者皋鱼)是孔圣人眼里的圣人,但这个圣人一辈子却犯下很多错,而圣人也不认为自己是圣人,相反,圣人觉得自己是个罪人,应该从人世间消失。

再想想《左传》里面的一句话: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所以,我们对他人要宽容,对自己也要宽容。

当今社会,科技已经高度发达,但极端宗教、极端民族主义者依然盛行,已经成了社会进步最大的障碍,他们最缺少的就是宽容,他们从不认为自己有错,反而认定那些跟自己不一样的人都应该从人世间消失。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