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太学考核的内容,东汉太学官职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4-02-03 03:28:49

汉朝太学考核的内容,东汉太学官职(1)

西汉的高考 作者 吴涛

早在先秦的时候,儒家有一部典籍叫《尚书》,《尚书》里面讲到早在舜的时代,就已经有了人才选拔制度,“明试以功,车服以庸”,要对人才进行考核,根据表现来进行奖惩。但实际情况如何我们并不得而知,至少在汉代以前,并没有形成有效的考试制度,也没有过大规模实施考试的记录。春秋以前,政府虽然办有学校,但是那些学校里学习的都是各级贵族,他们学成后根本不需要经过考试,就根据各自的出身,去了自己应该去的岗位。

战国以后,层层分封的贵族体制被彻底打破,中国迎来了平民化的时代。之后,除了君主是世袭的之外,没有人可以世袭。比如丞相的儿子,绝对不可能继承其父亲的职位。即便中国的历史上出现了父子丞相的情况,比如西汉时期的韦贤、韦玄成,周勃、周亚夫,东汉的汝南袁氏、弘农杨氏,儿子也都是从基层一步步通过自己的努力上升而达到父亲的成就的。这和春秋时期截然不同,春秋时期卿大夫的儿子直接成为卿大夫,中间不需要任何的过渡。秦汉以后的大一统时期,每个人都有上升的空间和可能,要不中国人会说穷不过三代,富不过百年呢?

既然官员们不能世袭,那该如何选拔官员呢?秦始皇统一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功臣,这些人自然也就成了各级官员。同样,刘邦在建立汉朝的过程中也涌现了大量的功臣,这些功臣成为刘邦朝廷官员的主要来源,比如西汉功臣第一的萧何就担任了刘邦的相国,之后西汉功臣第二曹参自然就成了萧何的继任者。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不仅刘邦的功臣都已经凋谢,即便是功臣二代也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功臣集团,整体上没落,朝廷需要有全新的人才来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董仲舒向皇帝提出了要设立太学的建议。汉武帝欣然采纳了这个建议。

汉朝太学考核的内容,东汉太学官职(2)

后来董仲舒的同门公孙弘担任了负责文化事务的太常,他向皇帝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建议,他主张把原来的皇家顾问博士官请到太学里去上课,太学的学生则是由各地方政府举荐而来,政府对学生的考核主要是从品行入手。作为国家唯一的高等学府,太学的招生采取的是推免制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汉代好像是没有高考的。不过,太学进着容易,出着就没那么简单了。汉代的太学实行的是典型的宽进严出!

根据公孙弘建议,太学里的学制是一年,但凡能精通儒家五经之中的任何一经者,可以补朝廷“文学掌故”的缺额。考试优秀的,可以被任命为郎中。这就是朝廷的高级候补文官了。如果有特别优秀的,可以直接上奏皇帝。而对于考试成绩低下,在学校里也不好好学习的人,则被赶回老家去。这个考试,才是具有决定命运意义的考试。

汉朝太学考核的内容,东汉太学官职(3)

所以,如果以考试决定命运来定义高考的话,那么两汉的高考并不是太学的入学考试,而是太学的毕业考试。西汉的时候,太学还有名额限制,但是对于入学来讲,因为太学只有一年学制,所以机会年年都有,入学并不难。东汉的时候,干脆取消了太学名额的限制。而且,即便是没有进入太学学习,同样可以去报名参加太学的毕业考试,通过考试,同样可以做官。

很多人往往把中国古代的科举比拟为高考,并且把其源头追溯到隋唐时期。其实,中国的高考要追溯到汉武帝元朔五年,从这一年开始读儒家的经典,通过朝廷的考试,就可以做官!

这一制度的设立,可以说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秦汉以后的中国社会两千年为何没有出现根本性的变革?就是因为汉武帝时期所确立的各种人才选拔制度,使得普通人有上升的空间和可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而且也在实践中一再被复制。这就保证了秦汉以后的中国社会没有出现阶层固化的局面,社会各阶层之间有着充分的流动性。我形容中国古代的社会是在皇帝面前人人平等。从秦汉以后,中国就没有了贵族。唯一的贵族是皇帝,而皇族则在改朝换代中成了平民。秦汉以后,中国社会完全可以用平民社会来定义它。也正是因为秦汉以后的社会保持了相对比较高的流动性,才使得社会有足够的稳定性。

汉朝太学考核的内容,东汉太学官职(4)

汉武帝所确立的考试制度,是中国古代最公平的制度,大量的贫寒子弟通过考试步入仕途。公孙弘本人就是一个放猪的出身,后来凭借才学成了第一个被封侯的平民丞相。西汉后期,也出了一个叫匡衡的儒生,家境非常贫寒,凿壁借光说的就是他的故事。他通过自己努力的学习成为著名的《诗经》学者。不过,他考试之路并不顺畅。西汉后期朝廷的考试制度更为完善,根据规定,凡是考试得了甲等的可以被任命为郎中,考中乙科的被任命为太子舍人,而匡衡则是考了九次才考中了一个丙等,被任命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就此踏入仕途,匡衡最终封侯拜相!设想,如果没有这个制度,匡衡大概一辈子也只能去给别人打工,正是考试制度的出现给了他这样一个草民逆袭的可能性!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野叟杂谈》

野叟者,不误正业的大学历史老师,虽僻居荒野,但所讲并非野史。

这里没有高头讲章,也没有高深的论著。有的只是对历史的点滴采撷,对文化的一点感悟。

或高雅,或通俗,或八卦。但总会有趣,总是力图呈现出历史丰富的本来面目。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