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社会需要一种以统治意志为核心的秩序,书法作为文字使用的具体形式,同样需要秩序,目的均在于稳定。……秩序理论的支撑,于是有“天人合一”,有“三纲五常”,有礼乐文化和儒家思想。
(古中国社会统治与书法文字具体形式同需要秩序,目的均在稳定。)
✔文字作为记录语言、传播思想的文化的工具,其书写必然要体现秩序及其文化精神,这就是《书概》所谓“由人复天”与“立天定人”分别属于两个不同性质的理论层面。《书概》复言:“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如是则书之前后莫非书也,而书之时可知矣。”
观物,格物致知,以自然为书法之本。
观我,技进乎道,以通神明之德。
✔乐礼
乐谓抒情,美在和谐调畅,不能过分,过则侈靡淫乱;礼谓秩序,法效天地所得。
礼乐文化精神以其强烈的社会功利性,成为古代艺术思想的总纲。
1.秩序转化
✔秩序的价值因楷模而显,关注楷模,就能把握书法史和书法理论的基本脉络。
✔以王羲之作品、技术、审美、观念、伦理得楷模作用予以肯定。
2.达其情性,形其艾乐
✔张旭狂草的抒情特征,蔡希综《法术论》称其“乘兴之后,方肆其笔 或扎于屏,则群象自形,有若飞动,议者以为张公亦小王之再出也”“通灵感物”
✔刘熙载《书概》云:“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乌也。”
✔古人认为,书法的达性抒情,一则出自天性正如万物有灵;二则应遵循秩序,有所节制;前者以自然为参照,后者以哲学、伦理为依托。
✔项穆《书法雅言·神化》评说王羲之书法:相时而动,根乎阴阳舒惨之机;从心所欲,溢然《关雎》哀乐之意。非夫新手交畅,焉能美善通若是哉!
✔娱心意,即达性抒情;
示褒劝,即《诗大序》的“美教化,移风俗”功用。实际上,两者都已经借助于楷模和传统,充分而持久地延续下来,作为主流,后者总是以其鲜明的秩序感引导前者,甚至将其淹没。
(日课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