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于古代的智者是非常崇拜的,比如诸葛亮,虽然只是辅佐刘备建立并不算强大的割据政权,也被推上了神坛。又比如刘伯温,在民间的传说比诸葛亮只多不少,被视为朱元璋的第一功臣。其实,大明的地盘比蜀国大得多,但刘伯温的功劳和地位远比不上诸葛亮,按照明朝初年论功行赏的爵位来说,刘伯温在功臣中的排序甚至在百名开外。
关于刘伯温投奔朱元璋,民间还广泛流传一个说法。当年,朱元璋家境贫苦,给富人家放牛。有一次闲暇时,他便躺在地上呼呼大睡。此时,一个过路的道人路过,看到朱元璋仰天而睡,四肢伸开,头顶放着一条赶牛的鞭子,活像一个“天”字。
道士并没有太过在意,可正在此时,朱元璋又翻了一个身,采取侧姿方式躺在草地上。他将一双手放到身前,一只脚伸直,另一只脚抡到身后。如果是别人,可能依然不会在意。但这个道士就是刘伯温,他立即想到朱元璋的第二个睡姿,不就是一个“子”字吗?难道结束元末乱世的英雄,就是眼前的放牛娃?
于是,刘伯温在旁边恭恭敬敬等待。直到朱元璋醒来后,他才跪地磕头,认朱元璋为主,将满肚子的奇谋诡计献给他,助力他登上九五之尊的宝座。
这个说法,流传度很高,常见于许多野史之中,而且很有画面感,符合老百姓心目中布衣天子朱元璋的形象。然而,细细想来,这个场景实在经不起推敲,应该是子虚乌有的不实之词。
首先,从朱元璋的经历分析就没有说服力。他确实当过放牛娃,但十六岁的时候,就因灾荒跑到於皇寺当和尚了。顺便说一句,广泛认为朱元璋的出家之地皇觉寺也是以讹传讹的。刘伯温要遇到放牛娃朱元璋,必须在其十六岁之前。
要知道,朱元璋加入反元义军还是二十五岁的时候。如果刘伯温这么早就遇到了朱元璋,还跟随了十来年,那绝对是嫡系中的嫡系,称为从龙第一功臣都不为过。如果有这个资历,也绝对不会在分封功臣的时候,连公爵都没有捞到,只是诚意伯。
其次,从刘伯温的生活经历看,也没有任何根据。刘伯温比朱元璋大了17岁。在朱元璋六岁时,二十三岁的刘基入京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因为战火纷飞,他在家赋闲了三年,二十六岁才出山做官。此后,刘伯温长期担任元朝的官员,虽然官职不高,但也是公务在身,忙得很,哪有闲工夫云游四海。
刘伯温清闲的时候,是在至正四年,他出任江浙儒副提举时,检举监察御史,却反被责难,只好上书辞职。然而,这一年也就是公元1344年,朱元璋告别放牛生活,成为了一名和尚。
再次,根据两人生活的范围和轨迹来看,在那个时候很难相遇。朱元璋要放牛,也是在安徽放牛,刘伯温任官时是在浙江、江苏两省,隐居是在丹徒、杭州一带。虽然现在看起来相距不远,但在那个年代却是隔着崇山峻岭,大江湖泊。
所以,刘伯温投奔朱元璋,还是要以史实说话。《明史》中记载得很清楚,朱元璋于1352年加入起义军,1356年被拥为吴国公,并且攻占了应天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朱元璋以此为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直到1360年,他才邀请到刘伯温出山,任命为自己的谋士。
此时的朱元璋,已经是手握重兵的一方枭雄,又岂是区区放牛娃。仅仅七年之后,他任命徐达等人挥师北上,驱逐了元朝统治者,再过一年,他就建立了明朝。刘伯温之所以在明初分封时爵位并不算高,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来得太晚。
那么民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传说呢?小珏认为,朱元璋在称帝之后,虽然左一句“朕本淮右布衣”,右一句“江左布衣”,不怕别人笑他出身贫寒,但是在称帝之前,为了强调政权的合法性,编造了大量的个人神话。
比如他说曾得到过神仙的认可,得到过“绛衣、冠履、宝剑”等神物。又比如说他吹嘘自己的外祖父做过宋朝皇帝的护卫,通晓巫术。而且,他还将刘伯温打造为“张良”一样的奇人。刘伯温曾在江浙一带当官,名气很大。在盛行谶纬之学的古代,刘伯温经常编造一些天象的吉言给起义军打气。甚至连朱元璋的诏书中引用刘伯温的偈语,除了突出必胜的天意外,也将刘伯温的名气越推越广。所以,民间牵强附会甚至“状伯温类妖”也不足为奇了。
明朝是汉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涌现出了无数个性十足的历史人物,现在也有一大群明粉。有些读者私聊小珏,想了解更多的明朝故事,要看哪些书籍。其实,最好当然是看《明史》这类正史,再结合明清两代人的笔记。但是,那都是文言文,读起来确实太累,普通读者没有这个必要。还不如看《明朝那些事儿》这类的爽文,身心愉悦。而且,这是经受了时间考验的经典。平台和书店搞活动,只要一顿火锅钱,就可以买到一套九本书。小珏认为是近期最划算的正版书,销量不错,好评如潮,链接为您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