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建成的首都体育馆
以亚运和奥运为契机:大规模发展
为迎接1990年的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北京市从1986年11月至1990年7月,共新建体育场馆20座,新建练习馆8座,改扩建体育场馆13座,总建筑面积47.8万平方米。工人体育场等大型场馆进行了翻建和改造。新建的场馆有:用于综合性体育活动的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以及大学生体育馆、海淀体育馆、地坛体育馆、朝阳体育馆、石景山体育馆、丰台体育中心(包括体育场、体育馆和棒垒球场)、光彩体育馆、国际网球中心、昌平自行车赛场、金海湖水上运动场等。到1990年,北京市体育场馆总数达6298座。
20世纪90年代起,以北京举办第十一届亚运会和第二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为契机,进一步推动了大型体育场馆的新建工作,如清华大学体育馆、清华大学跳水馆、宣武区(今西城区)广安体育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馆、北京体育师范学院游泳馆、海淀体育中心综合馆、北京市网球运动管理中心网球场等都是那时兴建的。2001年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后,大型体育场馆真正进入了建设和拥有一流体育设施的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为适应北京奥运会比赛的需要,从2003年12月开始至2008年6月,新建比赛场馆12个,改扩建场馆11个,临建场馆8个。所有这些场馆都按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要求进行新建或改建,其选址、设计、施工及赛后利用等,都充分体现“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理念,无论是技术设备的种类、数量、技术运行中心的规模和运行时间,均创造了历届奥运会之最。
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是第十一届亚运会使用的主要建筑群,1989年12月建成,由4组大型体育建筑及一批辅助设施组成,包括田径场、综合体育馆、游泳馆、曲棍球场4个场馆。2006年4月又进行了改造,改造工程主要是奥体中心体育场、奥体中心体育馆、英东游泳馆等,并新建综合训练馆、中国反兴奋剂中心等设施,2007年9月改扩建完成。
20世纪80年代末建起的北京奥体中心
国家体育场
国家体育场位于奥林匹克公园内,2003年12月动工,2008年6月竣工,因其独特的造型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鸟巢”。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田径比赛及足球比赛决赛在“鸟巢”举行。赛后,这里成了北京市民广泛参与体育活动及享受体育娱乐活动的场所,每年都举办一系列重大体育赛事和文艺活动。如世界车王争霸赛、中国与西班牙足球对抗赛、“鸟巢欢乐冰雪季”、百队杯足球决赛及歌剧《图兰朵》、大型音乐会《魅力·中国》等都曾落户“鸟巢”。
国家体育场
国家游泳中心
国家游泳中心也称“水立方”(冬奥会来临之际更名为“冰立方”)位于奥林匹克公园内,2003年12月开工,2007年10月竣工。“水立方”的整体建筑由3000多个气枕组成,形状各异,覆盖面积达10万平方米。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国家游泳中心承担游泳、跳水、花样游泳等比赛。奥运会后,这里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集竞赛、健身、休闲于一体的中心,仅2009年一年就接待游客近500万人次,举办各类文体活动150多场。一些大型活动,如2009年8月8日全国首次全民健身日启动仪式、8月29日大型芭蕾舞剧《天鹅湖》及2010年10月12日的国际泳联短池世界杯系列赛等,都曾在这里举办。
国家体育馆
国家体育馆位于奥林匹克公园内,2005年5月开工,2007年11月竣工。国家体育馆有固定座位1.8万个、临时座位2000个,是北京市座位最多的室内体育馆。场馆北侧看台上专门开辟300平方米台作为残疾人看台,使用轮椅的残疾人可以通过缓坡或6部残疾人专用电梯直接来到轮椅看台,整个看台可容纳250-300名坐轮椅观众。奥运会后,作为北京市一流的体育设施,这里已成为集体育、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服务中心,如首届世界武博运动会开幕式等重大赛事和活动曾在这里举行。
即将迎来冬奥会的国家体育馆
可持续·向未来:冬奥带来的新机遇
随着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功申办,北京成为举世瞩目的“双奥之城”,北京的体育场馆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为减少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北京冬奥会在场馆规划、建设、运行和赛后利用全过程中,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原则,最大程度利用现有场馆和设施,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设或改造场馆和设施,高标准保护赛区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在“最大程度利用现有场馆和设施”方面,北京赛区充分利用2008年奥运会遗产:国家体育场、国家体育馆、国家游泳中心、五棵松体育馆、首都体育馆;张家口赛区充分利用云顶滑雪场现有雪道等;北京冬奥组委总部办公场所充分利用北京市首钢园区的现有设施。在“建造绿色场馆”方面,所有新建场馆均采用高标准的绿色设计和施工工艺,在节能、低碳能源、废弃物与废水处理等方面成为示范。
编写:北京市档案馆编研处 王海燕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