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发端于150年前的日本明治维新运动,无疑是近现代史当中极具世界影响的大事件。这个在文化上一直以中国为师,政治社会面貌与中国极其相似的蕞尔岛夷,竟然凭借这项运动一跃而进入世界强国之林,并在甲午海战中将“老师傅”打得“满地找牙”。而就在同时期,中国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一场“洋务运动”,但其收效甚微,对中国社会的实质性改造基本上为零。两相对比,令人心生困惑。
甲午海战中,日本将“老师”彻底击败
那么,文化及社会制度相似两个东方国家,为何单单只有日本改革成功呢?本人不揣冒昧,认为原因大致有以下5点:
1.“以强者为师”的务实主义生存哲学
日本列岛孤悬于海中,山地多、平原少,资源相对匮乏,加上多地震、海啸、台风,生存环境比较差。为求生存发展,日本很久以来就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在自身无法解决生存、发展难题的情况下,唯有向强大先进国家学习一途,以强者为师。这种学习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和“全盘式”吸收,而是根据自身特点,结合需求,有选择性地学习、吸收,最终演化为具有日本特色的内容。
日本“遣唐使”船来华图
大化改新之后,日本确立了向中国学习的基调,基本上延续到中英鸦片战争后,时间跨度近1200年。其原因,就是这段时间内,中国一直比日本先进、强大。但鸦片战争后,日本突然发现原来英美国家比中国更强大、先进,为生存计,于是调头,转而学习西方。这种转向,没有多少痛苦、犹豫可言,相当干脆利索。究其原因,还在于日本“以强者为师”的务实主义行事风格。
2.坚韧不拔、求精求细的民族性格
日本民族性格中,有一点很值得提倡,那便是坚韧不拔、求精求细。日本人极度务实的性格,使他们很少去关注、研究宏大的思想和理论,而往往是从精细处着眼,就现实性问题寻求答案,并持之以恒的去实现。所以我们看日本的历史,除了福泽谕吉这个“半吊子”思想家外,能影响到世界的大哲学家、大思想家根本没有一个,但是享誉全球的科学家却比比皆是,很好地说明了上述现象。
“半吊子”思想家福泽谕吉曾提出“脱亚入欧”论
以日本人坚韧不拔、求精求细的民族性格,但凡确定一个学习、奋斗的方向,便会深入进去,研究通透,然后用来改造社会,不达到富国强兵,使日本自立于世界先进国家之林,绝不会罢休。正是有这么一股子“劲”,明治维新才不至于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3.独特的社会形态
日本之所以能学成西方,而中国却不能,这里面还有一个社会形态的问题。日本在历史上曾经历过漫长的藩国体系,类似于中国的春秋战国,各小国林立,一直没有建立起过高度集中的中央政府。天皇在很长时间内就是一个傀儡,实权掌握在将军之手。这种独特的社会形态,很类似于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天皇“统而不治”,将军负责国家治理,诸侯则在拥护天皇的名义下,有限度的服从将军。
发生于德川幕府时期的“黑船事件”,开始打开日本封闭的国门
即使在德川幕府时期,日本实现事实上的大一统,但不少强藩依然拥有较大的自主权。这看似是日本的不幸,其实却是最大的幸事。为生存发展、兼并扩张,各诸侯国会拼命地延揽人才,发展对外贸易,有限度的学习吸收西方的先进技术。以上种种现象,使日本早在明治维新之前,便具备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向西方学习以实现“脱亚入欧”的基本条件。后来的“倒幕”运动,只不过是解除了不必要的束缚,给西化以完全的自由。
4.全方位的社会改革
明治维新不是单纯的器物革新,而是政体、经济、法律、军事、教育等等全方面的改革。对于这些改革,不管在外界看来是否出于本心,但既然马达开动,便再无回头之路,使得日本由一个落后的等级封建社会,逐渐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这固然是时势所需,但与上层人士的主动适应、全力推动有很大关系。须知,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转型,如果没有上层人士的配合、推动,往往只能陷入流产。
明治维新是一项全方位的社会改革运动
这种全方位的社会改革,使得明治维新具备更强劲的前进动力,也越来越多的得到国民的理解和支持,终于毕其功于一役,令世界瞩目。
5.清晰明确的改革规划
明治维新的主导者都是一帮“开眼看世界”的新人士,他们有理想,有规划,对国内形势和世界大势有比较清晰的了解。他们在制定改革规划时,很懂得掌控革新节奏,从关键领域入手,秉持政府主导、社会配合的形式,以渐进式方式完成各项改革,不搞“一步到位”,不搞“跨越式”发展。这种相对温和的方式,保证了明治维新能以较为平稳的方式完成,不至于过于激化社会矛盾。
“维新三杰”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无可取代
当然,维新并没有彻底改变旧有的日本社会,依然保留了很多残余现象,而且还导致财阀、政阀控制国家的新现象,天皇的权威得到空前加强,扩张主义思维泛滥。但不可否认的是,经此革新,日本的确摆脱先前贫弱的现象,具备跻身先进国家之林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