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至下,我试图构建一名篮球教练员所需的执教体系,在此之前,分别从:理念与哲学、球员品质、核心原则三个维度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具体内容请翻阅之前的文章。今天我们继续向下寻求,一起来讨论当我们具有了核心原则后,该如何构建教练员的攻防体系。
很多教练员都容易犯一个低级错误,我刚执教时更是如此。在没有构建攻防体系的基础上,盲目设计攻防战术,特别是阵地进攻战术。所有的战术跑位毫无章法,更没有框架和体系,全凭感觉。显然,这样的阵地进攻是不可持续的。那我们该如何构建属于自己的攻防体系呢?
当然,首先我们要具有属于自己的理念与哲学、球员品质、核心原则,特别是核心原则,它是我们设计战术的依据。举个例子,比如在进行阵地进攻战术设计时,我们要遵循三秒原则(每一名教练员都有属于自己的若干个核心原则),也就是一名球员在某一个位置如果已经超过3秒,他必须进行以下选择:空切、掩护、补位、弹出、策应等,总之3秒过后,他不能再待在同一个位置了。
这一原则背后的逻辑是充分发挥球员在场上的价值与作用,很多队员在场上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干什么。而这一原则给了球员们一个大的方向,而且给了时间限定,再通过平时的刻意练习,球员在场上自然就有了更多的选择与时机把握。作为教练,我们需要告诉球员们在场上需要何时去做何事。这就是核心原则所提供的参考依据。
当我们遵从一个一个的核心原则去设计战术时,战术才会高效与合理。因此,在我们构建自己的攻防体系时,先问一下自己是否已经搭建好我们的核心原则,这一点至关重要。
好,当我们具备了若干个核心原则以后,接下来要做的,并不是设计一个个具体的战术,而是要熟练掌握不同的阵型落位。我们还是以阵地进攻为例。通常的逻辑是,我们要区分对方是什么防守阵型,是人盯人还是联防,是收缩人盯人还是3-2联防,又或者其它的防守阵型,之后再设计具体的战术跑位。
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充分了解和掌握我方每一名球员的进攻特点与优势,之后根据球员们的技战术水平设计阵型落位,而不是根据防守者是什么阵型(不是不考虑,而是一定注意先后顺序)。有了这一步之后,我们再去思考对方的防守特点是什么。
这里的核心是:比如我们在阵地进攻中采用1-3-1落位,即弧顶上方落1人,罚球线及延长线落3人,底线区域站1人。具体谁落位在哪则根据教练的判断与球员的特点去安排。关键的一步是,无论对方是什么防守我们都这样去落位,只是我们要去设计,在这个进攻框架下,不同防守方式下球员的进攻移动路线与战术走位是完全不同的。
换句话说,我们的战术设计,首先要搭建的是战术落位,1-3-1就是一种落位,根据落位,我们去设计一个个具体的战术,并分门别类用于不同的防守情况,这样我们的战术体系就有了一个分支。这个分支就是以战术落位为载体的。当我们把一个一个分支搭建好以后,整个战术体系也就逐渐完善了。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根据落位设计的战术,它们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根据大量实战经验积累后得到的防守反馈而进行的战术优化。也就是当遇到情况1时应该怎么跑位,遇到情况2时应该怎么跑位,我们在阵型落位这个框架下进行微调与路线的不同设计,这样每一个战术就有了层次感。具体如何设计战术,该注意什么,我会在后面的文章中进行阐述。
不仅仅是进攻战术,防守体系同样讲究落位的重要性,比如在3/4全场区域紧逼防守时,就有1-2-2、1-2-1-1、2-2-1、1-1-2-1等落位阵型,每一种落位阵型又可以演化出不同的包夹与延误方式。每一种阵型下,每一位球员的落位也是有讲究的。谁的意识好,谁的移动快,谁爱下手犯规等等,都是我们需要衡量的因素。
说来说去,无论防守还是进攻,在设计战术前,一定要搞清楚落位阵型的重要性,以及学会根据球员特点、敌方特点、比赛阶段等合理运用不同的落位阵型,在此基础上,在平时的训练中打磨各种落位阵型下的移动跑位与战术素养。
当我们理解了上面的内容后,最后一步就是在训练中进行分解与整体练习。从基本的落位开始,通过全场折返落位练习强化球员的大局观与落位意识。之后通过分解练习强化战术走位中的得分机会与防守机会。
例如在阵地进攻战术中,我们设计的移动路线是右侧底角出机会,那我们就让射手多练习弹出后的底角投篮。通过战术分解练习,球员会意识到战术走位的得分机会点在哪里。
之后再通过完整练习,熟练掌握战术跑位的各个细节与整体把控。最后将练习成果运用在实际的比赛中,比赛中所发生的各种情况肯定与平时练习有所差异,因此,通过比赛反馈再次优化战术设计与具体实施步骤。这样,我们整个战术体系会逐渐完善且合理化。以上就是我们战术体系搭建的一个大概思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