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年间,一个热闹的街市上,几个人围着一个剃着阴阳头的乞丐拳打脚踢,乞丐坐在地上边挨打边用乡音喊道:“哎呦,一拳了,三个钱,谢谢啦。哎呦,一脚了,五个钱,谢谢啦。”你或许以为这是几个流氓地痞在欺负乞丐,其实他并没有觉得半点屈辱,而是心甘情愿用身体发肤来换钱的。这个乞丐就是今天我想说的人物——武训。终身行乞办学,身边不留分文。
武训出生在山东堂邑县(冠县)的一个贫农家庭,家中有两个哥哥,四个姐姐,排行第七,人称“武七”。武训并不是他的真名字,因为他是赤贫之身兴学,教育了很多孩子,清政府为了褒奖他这种义举,就赐名“训”。在武训七岁时,爸爸就因病死了,从此跟着妈妈要饭为生。十六七岁时,妈妈安排他去一个远方的亲戚家做长工,负责看果园、喂猪。
武训
干了三年活,工钱一文也没有拿到,都被东家扣了,说被武训提前支走了。因为不识字,看不懂账本,被人讹了也没有地方去说理。一气之下就离开了那里,跑到一个破庙昏睡了几天,想死的心都有了。昏昏沉沉的,他就琢磨“我受尽困苦,到最后还拿不到钱,不就是因为我不识字吗?我一定要让穷人家的孩子读书上学。”在我眼里,在那个年代,他发的这个宏愿,真的很了不起。你试想一下,受了这么大的罪,他想到的是怎样让其他人不要像自己一样受同样的罪,而不是去怨、去恨,这就是圣贤觉者的胸怀。
醒来后武训依然穷苦、身无分文,但神奇的是,犹如达摩菩提面壁九年顿悟一样,从此他能够念念有词了,甚至可以出口成章、合辙押韵。“扛活受人欺,不如讨饭靠自己。别看我讨饭,早晚修个义学院。”什么意思呢,大致就是“给人打工受气,还不如靠自己讨饭,别看我是讨饭的,但我是有梦想的乞丐,我要讨来一个义学院。”为了办义学,武训在30年的时间里,乞讨的足迹遍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省。
武训在乞讨的时候,完完全全像是一个有文化的乞丐,出口成章的顺口溜是浑然天成,说出来的句子犹如歌谣一样,比如“俺化缘,你行善,大家修座义学院。我出力,你出钱,修个义学为贫寒。”
回到文章最开始的时候,武训在行乞过程中,为了筹集款项,他将自己的身体发肤供别人取乐。为自己设计了一个奇特的造型以吸引人们的目光,先是卖掉右边的辫子,剃光了右边的头发,留起一个阴阳头。“左边剃,右边留,修个义学不犯愁。”坐在地上让人拳打脚踢,“打一拳,三个钱,踢一脚,五个钱。”周围的人把当做一个疯子,尽情地在他身上拳脚相加,开心取乐。武训挨了拳脚,根本不计屈辱,只是开心地喊道“哎呦,一拳了,三个钱,谢谢啦。哎呦,一脚了,五个钱,谢谢啦。”除此之外,还表演“拿大顶”、“蝎子爬”,或给人当马骑,甚至吃粪便、砖瓦土块。总之,只要可以讨来钱,做什么他都愿意。
武训
武训把要来的钱都存起来,充作义学的费用,连要来的饭菜也变卖换成钱,自己吃点烂菜叶,烂菜根充饥。他说“吃得好不算好,修个义学才算好。”就这样,数不清挨了多少拳脚,也记不清吃了多少砖瓦和粪便,一文钱一文钱的艰难积攒。
到光绪十四年(1888年),武训已经靠乞讨所得的钱置买了230亩田地作为学田,积蓄3800余吊钱。于是他在堂邑县柳林镇东门外兴办起第一所义学——崇贤义塾。学校建成后,他到当地有学问的进士、举人家跪请他们任教,并到贫寒人家跪求他们送孩子上学。其实不难理解,在那个年代,有文化的人爱面子,听说是乞丐办的学校几乎没有人愿意去。而且,穷人家也不愿意让孩子去上学,骨子里就觉得贫穷是注定的,读书也是浪费时间,还不如帮着干点活。
经过武训无数次的两头跪,跪来了老师也跪来了学生,当年就招收了50多名学生,学费全免,办学所需经费就从他置办的学田中支出。在这之后,每逢开学第一天时,武训都要先拜老师,次拜学生,这种仪式持续多年。
后来,武训终身行乞办义学的事迹被清政府知道了,不免惊叹道“”大清朝竟然出了一位要饭是为了办学的义丐。”后光绪皇帝封武训为“义学学正”,赏穿黄袍马褂,又敕建“乐善好施”牌坊。1890年,在今属临清市的杨二庄兴办了第二所义学。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临终那年,在临清建成了御史巷义塾,就是现在的临清武训实验小学。
武训
为了一心一意兴办义学,武训坚持一生不娶妻室。因为长年累月的乞讨,对自己又十分节俭,终因积劳成疾,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四月二十三日,在临清御史巷义塾内含笑去世,终年58岁,葬于堂邑崇贤义塾东侧。有超过一万人的老百姓,包括堂邑县、馆陶县、临清县三县全体官绅,参加了武训的葬礼。
武训在活着的时候,就有人称他“武圣人”,地位同孔圣人一样是圣人,但在我眼里,他远比孔圣人伟大。对于这样的人,清政府以及后来的民国政府,对他“终身行乞办学,身边不留分文”的义举都非常认同和赞扬。除了前面提到的光绪皇帝,山东巡抚张曜下令免征学田钱粮,并捐银洋200两。民国时期,所有名流,包括蒋介石,于右任这些领袖和社会各界知识精英也都非常推崇他尊重他,这就是真实的武训。
二十世纪30年代,在中国投身于普及教育运动的一批教育家,也将武训作为运动的先导,以及他们效法的楷模。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他的《武训颂》中这样写道:朝朝暮暮,快快乐乐。一生到老,四处奔波。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公无靠背,朋友无多。未受教育,状元盖过。当众跪求,顽石转舵。不置家产,不娶老婆。为著一件大事来,兴学,兴学,兴学。
陶行知
1966年秋天,山东冠县中学“红卫兵”在老师带领下,砸开武训的墓,掘出其遗骨,抬去游街,当众批判后焚烧成灰。差不多是同时期的中国台湾有一位名为王贯英的老人,以资源回收、拾荒等方式支持图书馆与教育活动。于1959年创立的私立明道高级中学,前身就是“武训中学”,这位老人被称为现代“武训”。
关于武训,你还了解多少,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