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颁布,其中数学核心素养是个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关键能力、思维品质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数学教育的育人的行为有关(如思维、做事)的终极目标;是学生在本人参与其中的数学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无论小学、初中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是一致的,只是数学核心素养在各个阶段的表现是不一样。
各学段数学都包括四个领域,即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在数与代数中,强调整体性和一致性,将负数、方程、反比例移到初中教学中。在图形与几何中,强调几何直观,增加尺规作图的内容。就是增加动手操作环节,增强对数学的感觉。在统计与概率中,强调统计量,把百分数作为统计量。在综合实践中,强调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与生活和传统文化的联系。
培养学生数学的核心素养是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即达到“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在低年级学段数学核心素养表现得更加具体,更侧重意识;到了高年级学段,则倾向于一般,更侧重能力。在小学要强调推理意识、模型意识、数据意识,在初中强调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数据观念。
教材修订的基本思路是加强几何直观、加强代数推理,强调知识的本质与蕴含的数学核心素养。在课程变化的趋势下,我们要关注数学课程的整体性和一致性。整体性与一致性主要针对的是数与代数,包含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个主题。在数与运算中,要让学生体悟从感性具体到感性一般的过程。小学数学要建立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意识,初中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意识。让学生感悟到数是一种符号表达,是对数量的抽象。在数量关系中,要重视数到字母的思维过程,字母能够表达很多现象和一般规律,教师至少要让孩子明白性质、关系、规律分别用字母如何表示。
核心素养关键就是在课堂上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提出问题,这也就要求老师能够创造合适的情境,提出合适的问题,或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讨论,相互提问,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新课标中,教师在帮助学生明确了基本事实以后,可以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去感悟。如,关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老师可以给学生两条线,让其做等腰三角形。对此,老师可以提问:不同的线段长度可以做出怎样的三角形。两条线段,无论哪条线段做腰或者底,怎样的关系可以使得其构成三角形。
通过这样的过程,让学生感悟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样教学较以往就会有所改变,抛开死记硬背的概念教学。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可以自己得出结论或者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说明学生自己能够思考问题。怎样引发学生思考,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这也就需要老师创设合适的情境,设计高水平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需要建立两个原则:满意原则和加分原则,这其实是在教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需要学生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问题。比如:超市的问题,有一条道路连接两个居民小区,计划在路边建一个超市,你认为应当建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如果学生思考的过程和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则可以采取满意原则,如果学生思考得更加深刻,则可以采取加分原则。如设计关于滑滑梯的情境,老师可以提问,什么样的滑滑梯滑得比较快,对此,学生会回答陡的滑梯比较快,老师紧接着可以提问,什么样的滑梯是陡的,这就回归到了数学教学中,涉及到高、角度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
新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透露出了未来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变化,这些变化和要求要想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困难,这就需要老师们不断尝试,将学理知识变成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