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市)
别忘了银行和基金会是最会“钱生钱”的地方,他们当然不会坐山吃空,等着自己来垫付奖金。
首先,诺贝尔留在银行的巨额遗产每年在银行都会生成高额的利息,这些利息除了用来发放奖金外还会抽取其中10%存入基金。
不过这是无法维持120年的奖金颁发的。
最主要的还是靠诺贝尔基金会自己的运作模式和投资策略。
也就是在基金会面临*的那年,瑞典政府终于出手,允许基金会拿仅有的存款去投资房产、其它基金,甚至可以炒股和私募股权。
与此同时,美国也相应免除了该基金会在美国投资任何项目的所有税务。
这样一来便为基金会拓宽了盈利渠道,还降低了投资成本和风险,将未来的命运都押注在了全球的房地产和股市上。
好在二战结束后,全球都致力于经济复苏,股市与房地产行业日益繁荣,也让诺贝尔基金会的投资取得了高额回报。
尤其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进入“牛市”时代,诺贝尔基金会的投资收益实现大幅上涨,仅这数年之间在美国股市投入的资产总值就超过了12亿瑞典克朗,已经超过了诺贝尔遗产的原始价值。
这也说明基金会靠炒股赚取的利润之多可见一斑。
时运相助的诺贝尔基金会也巧妙地躲过了1990年的那次北欧金融危机。
在此之前瑞典政府因为提高了不动产税,为了避税诺贝尔基金会就将自己名下的不动产全都转移,从一家名为“招募人”的上市公司那里换取了股票份额。
恰巧此时瑞典房地产价格翻倍增长,也带动了股票增长了两倍价值,基金会也是见好就收就把“招募人”的股票份额全部转让了出去。
这样一来,不仅仅刚好躲过了那一年的金融危机没有受到影响,还在多家金融公司*的时候自己狠狠地大赚了一笔。
早已在美国股市尝到“甜头”的基金会将目光再次聚焦美国,把基金会的七成资产全部投入到了美股。
或许真的是上天的眷顾,从1990年开始,美国竟然进入到了长达十年的超级“牛市”,成为美国经济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页。
(恶搞美国“牛市”)
果然高风险高回报,七成的资产在这113个月内“钱生钱,利滚利”成倍增长,到1999年诺贝尔基金会的总资产就到达了39.38亿瑞典克朗。
哪怕此时不再做投资,也能再发几十年的奖金了。
不过人总是贪心的,有了高回报谁也很难收手,正所谓“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进入新世纪后诺贝尔基金会就遭遇到了危机。
美国爆发了互联网泡沫,在连锁反应下诺贝尔基金会的资产市值大幅缩水,亏损了近10亿瑞典克朗。
基金会就是过于依赖于美国股市,资产始终受到美国股市的影响,涨跌起伏不断。
好在他们已经有了上次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及时对市场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加大对冲基金的投资,不断调整自己的资产配比,这才又一次挺过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此时的基金会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不能将“宝”全压到股市上去,必须寻找一条稳定的生财之路。
(诺贝尔)
他们开始着手投资一些煤炭勘探或煤炭发电的能源公司,以及一些国际公约允许范围内的军火工业。
根据当时的投资环境考虑人权、劳工等等问题,不求暴富只求稳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积极寻找各种新型的产品。
也就是在这样不停地尝试和摸索之下,诺贝尔基金会的资产无论怎样起起伏伏都没有再遇到*的窘境,一直将诺贝尔要传达的精神传递了下去。
能够为鼓励人类科学事业不断进步而坚持120年,诺贝尔是毫无疑问的科学领域最高奖项。
三、不一样的“诺贝尔奖”诺贝尔奖历经120年,六大奖项一共颁发600余次,得奖人数近千名,里面不乏有我们所熟知的居里夫人和爱因斯坦等享誉世界的名人。
其中得奖人数最多的国家是美国的300多人,其次英国也有上百人,我们的老邻居日本二十多人,但迄今为止拥有中国国籍的获奖者有且只有两人。
一位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另一个则是诺贝尔医学奖/生理学奖的屠呦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