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的历史,就犹如一部浓缩版的春秋战国史。君主之权逐渐旁落,有能力的家族之间勾心斗角、合纵连横、兼并仇*不断,上演着一幕幕恩怨情仇的大戏。在这一部长达数百年的戏剧中,有一个家族的历史最为跌宕起伏,其曲折离奇之处远超我们的想象。这个家族就是晋国的赵氏家族。
春秋后期诸侯国
既然是说赵氏孤儿的故事,我们第一个要弄明白的问题是,"赵氏"指的是谁?赵氏姓什么呢?有人说,姓赵呗。错了,在先秦时期,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姓"是母系社会的遗留,同姓表示来源于同一个母亲;"氏"是父系社会的产物,同一个母亲的不同男性后裔产生出各自的"氏"。
具体到赵氏,赵氏的"姓"是"嬴",即与秦国国君同源。后来,赵氏的祖先追随周穆王作战有功,被分封到赵城,就以地为氏,称"赵氏"。后来,周幽王无道,赵氏离开周,到了晋国,开始侍奉晋国国君。
赵氏一族的发家,要从晋文公时期的赵衰说起。赵衰跟随晋文公流亡,等到文公即位,自然赵氏一族扶摇直上。但是那时赵氏并不是最强的卿族,赵衰通过收买人心,使得大量人依附于赵衰。
赵盾影视形象
赵衰死后,其子赵盾即位。赵盾通过一系列政治运作,俨然成为晋国的权臣,力压君主,天下诸侯知赵盾而不知晋公。群臣在赵盾的领导下,颤颤巍巍。
襄公死后,其子晋灵公继位,荒淫无道,残害臣民。由此相国赵盾曾多次进言,请求晋灵公要以社稷之事为重。然而赵盾的忠心,不但没有唤醒昏君,反而引起了晋灵公的痛恨。
晋灵公派刺客去*赵盾,结果被派去的刺客中途撂挑子,自寻短见去了,赵盾侥幸得以存活。一计不成,再生一计。晋灵公以宴请为名,想趁机埋伏好士兵除掉赵盾,可是中间有人给赵盾通风报信,赵盾再次逃脱。
晋灵公连续两次下手都没能得逞,赵盾又该如何应对呢?三十六计,走为上。于是,赵盾仓皇出逃。赵盾这一逃却逃出来了意外。赵盾前脚刚走,晋国后脚就出了大问题。
原来是赵盾的兄弟赵穿看不过这一切,发动政变,*死了灵公,拥立襄公的弟弟即位,即晋成公。这时赵盾又被晋成公请回国,主持朝政。赵盾的儿子赵朔娶了晋成公的姐姐为妻。没过多久,赵盾以及成公就先后去世,景公即位。
史书没有记载在晋灵公被*这一事件中,赵盾到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晋灵公的被*,赵盾难逃干系。果然,不久之后,晋国朝野就对此有了风言风语。国人这么议论赵盾:"你身为正卿,说是逃亡,却连国境都没有走出。等到你回来继续主持朝政之时,你也不追查国君被*的事件,更不去诛讨逆贼,真有你的啊!"
所以,晋国的史官就在史书上这样记载:"赵盾弑其君!"意思就是赵盾有*君之罪。这个史官名叫董狐,董狐因在此事上坚持原则而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