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即将到来,春意盎然之际,旅行计划也被许多人提上了日程。不过在欢乐之余,这一天也是全国最大规模的祭祖日。外出游历的人纷纷回到家乡,为逝者送去祭品,聊表内心思念的同时也固守了自己的孝心。
中国历史发展到现在,一直有“逝者为大”的观念。既然是同另一个的人打交道,老百姓自然也是流传有许多说法和禁忌。比如这句“一月不上两次坟,一人不上两年坟”,这是什么样的讲究?有没有道理?清明节马上就要来了,我们需要有哪些注意的?
一月不上两次坟其实这句俗语主要是针对两个方面,一个是逝者的祭日和清明节赶到了一起,或者是前后相差几天。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做一个简单的规划,在哪天上坟合适,只上一次坟,否则就是晦气的代名词。当然,一般情况都是避开清明上坟的高峰期,在祭日那一天进行。
因为在民间有一种说法,清明这一天上坟的人比较多,老祖宗不易接收子孙后代送来的祭品;另一方面清明节和寒食节合二为一,而寒食节又是纪念介子推的,如果在这一天送祭品很容易被介子推拿走。
第二个就是现在都是以“小家”为单位,你在这个城市,他在那个城市。一年都见不了几次面,别说清明这个高峰期了。有这种情况的,实在回不到老家可以有哪个子女来完成。在上坟烧纸的同时,把具体情况全部解释清楚就可以了。
还有因为财产等原因吵得不可开交的,最好还是商量一个具体的日期,赶到老祖宗的坟前。逝者离去最大的一个心愿,无非就是子女们和睦,这样又怎么能让他在另一个世界安心?惹得老祖宗生气,自然也不会得到他的保佑,又何来好的运势可言呢?
一人不上两年坟逝者在离去之后,一般都要进行葬礼、三天圆坟、头七烧纸等环节之后,才被认为是到达了另一个世界。如果在正月去世的话,这些习俗进行完也正好是一年的结束;但有的在腊月去世,就只能在下一年进行这些环节。
但在老祖宗的眼里,今年的流程必须今年走完,否则就是不吉利的象征。甚至还流传有这样的说法:今年去世一个你举办葬礼,明年你开始直接举办葬礼,那就代表着还要去世一个。谁吃饱了撑得沾惹这些不吉利的因素?
品史君说如果真要品史君来说的话,我认为每个人都应当成为“参与者”。其实我在最初是持“中立”态度的,但昨天翻评论区的时候看到这样一条留言:现在都什么时代了,你还在这讲传统文化,是你闲得无聊还是认为我们闲得无聊?
乍一看好像还挺有道理,但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中华民族历史上下五千年,曾遭遇过无数次外族入侵,那为什么还能重新屹立在世界东方?是因为特有的语言?那为什么英语成了每个人学习生涯中的必考科目?服装?那为什么汉服成了一种艺术,只有少数人在穿?
犹太民族面对侵略者的迫害,流亡了上千年,最终在上个世纪完成复国。为什么能创造这样的奇迹?是因为他们的民族本身强大?只因他们所有人对上帝的信仰是不变的。我们中华民族亦是如此,只不过这个“上帝”恰是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文化。
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演变,传统文化里流淌的中华民族血液不会改变、蕴含的中华精神不会代替、挺直的中华脊梁不会弯曲,现在是、过去是、未来也必将是,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是品史君,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也对文化感兴趣,不妨为我留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