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先生說他小时候寫「敬」字,被前輩指出結字不對,理由是「口」字寫到鈎裹勢裡面去了。而正確的結字是應該將「口」字移出一半,寫在鈎裹勢那小撇之下。但沈先生後來發現,柳公權的「敬」字,「口」就是在鈎裹勢中的,也非常美。
我還可以補充一個例子,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敬」字,「口」字也寫在鈎裹勢中間的。在講了這兩個故事之後,潘伯鷹先生的結論是:
《中國書法簡論》潘伯鷹
■這是兩個很生動的例子。由此可知,每字皆有其結構組織的方法。這些方法,盡管同一個字,卻不須從同。每一個人都可採用他自己認為好的結字,而不必非難他人的結字。這樣才會有多種多樣的美的形態出来,顯得「百花齊放」。
也就是說,結字好不好的標準只是相對的。就如一個人好看不好看,取決於什麽人去看。
簡言之:
■結字要遵循文字結構和書寫習慣,不宜太怪。〔這是客觀標準。〕
■結字主觀標準跟人的審美觀有關,無法求同。
■結字美不美只有相對標準,没有絶對標凖。
劉墉的太太,如果嫁給柳公權,她就會被大大讚掦一番,而不是被批评「不用心」了。所以嫁給誰,有否共同語言是很重要的。
三 《玉堂禁經》論結字
三,《玉堂禁經》論結字。歷史上有很多論述怎樣結字的著作,早期的主要有三篇,一是隋朝和尚智果的《心成頌》,二是唐朝歐陽詢的《三十六法》,第三篇就是張懷瓘《玉堂禁經》。這三篇《歴代書法論文選》中都有。
《心成頌》隋·智果
■回展右肩,長舒左足,峻拔一角,潛虛半腹,間合間開,隔仰隔覆,回互留放,變換垂縮。繁則減除,疏當補續。分若低背,合如並目。孤單必大,重并仍促。以側映袤,以袤附曲。覃精一字,功歸自得盈虛;統視聯行,妙在相承起伏。
智果《心成頌》正文很短,就這麽幾句话,其實是幾句結字的囗訣。智果自己没有詳細解釋這些口訣究竟是什麽意思,後代人加了註解:
如第一句話「回展右肩」,有人說是「頭項長者向右展,『寧』、『時』、『臺』、『尚』字是。」但第二個人表示反對:「非為頭項長。」現在你去讀這文章,這兩個注解都在,究竟誰對呢?
第二句叫「長舒左足」。
有一個注釋者說:「有腳者向左舒,『實』、『典』、『其』、『類』字是。」另一個反駁說:「謂『人』、『彳』、『木』、『扌』之類。非『其』、『典』之類。」你說怎麼辦?打電話給智果問清楚嗎?
《三十六法》唐·歐陽詢
■排疊
■字欲其排疊疏密停勻,不可或闊或狹,舉例如「壽」、「藁」、「畫」、「竇」、「筆」、「麗」、「羸」、「爨」之字,「系」旁、「言」旁之類。
■《八訣》所謂「分間布白」,又曰「調勻點畫」是也。高宗《書法》所謂「堆垛」亦是也。
歐陽詢《三十六法》也有這樣的情況,
如第一條:「排疊」字欲其排疊疏密停勻,不可或闊或狹,舉例如「壽」、「藁」、「畫」、「竇」等字,還有兩個偏旁之類。下面有個人寫道:這就是所謂「分間布白」,又曰「調勻點畫」。
「高宗《書法》所謂『堆垛』亦是也」,歐陽詢去世的時候,唐高宗還沒有當皇帝,宋高宗更沒有出生,所以這句話肯定是後人加上去的。全篇說筆畫多的字要注意疏密分布,這話實在價值不大。
《玉堂禁經》論結字
《玉堂禁經》全文分三部分,按照書法三個要素來講,先講用筆,再講筆勢,然後裹束。但第三部分標題不是「裹束法」,而是「結裹法」。
「結」就是結字,「裹」就是裹束。這個標題給我們一個啟示:裹束和結字是同時進行的。不是裹束好了,然後再來結字,二者是分不開的。
《玉堂禁經·結裹法》唐·張懷瓘
■夫言抑左升右者,「圖」、「國」、「圓」、「囧」等字是也。
《玉堂禁經》「結裹法」說得很簡單,只有十句話。舉例來說,第一句是:「夫言抑左升右者,『圖』、『國』、『圓』、『囧』等字是也。」這四個字例都有框架,「抑左升右」的意思,就是壓制左邊,升高右邊,也就是上面的右角要比左角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