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字广东话怎么读,俞怎么读广州话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3-04-17 05:03:20

陈氏族谱的记载:先祖开漳圣王陈元光十四世孙陈舜俞,字令举、令峰,号东湖,谥端荘。生于宋天圣四年丙寅四月十四日亥时

(公元一零二六年),卒于宋元丰六年癸亥三月初八日子时(公元一零八三年),享寿五十八岁。妣,范氏,讳顺。枢密副使范仲庵女,谥勤敏,合葬府君墓。妣,生宋天圣三年乙丑二月初一日酉时(公元一零二五年),卒宋元丰七年甲子五月初十日午时(公元一零八四年),享寿六十岁。妣,张氏。舜俞举宋庆历进士又举制科第一。官知諫院,宋熙宁中,以屯田员外郎知山阴县(浙江绍兴),青甫法行舜俞不奉令,上疏自劾,责监河南南康酒税。卒。尝居秀州之白玉山,自号白玉居士,有《庐山记》、《都官集》等十四卷。

俞字广东话怎么读,俞怎么读广州话(1)

(图片网络下载,版权属于原作者。)

舜俞公在嘉佑四年(1059年)33岁时获制科第一,也就是当时的状元。

族谱里面的关系是这样的:曾祖陈云---祖父陈希亮---父亲陈恪---陈舜俞。

族谱记载舜俞公有四个儿子:长,禹谐,官至侍郎,裔住长梁(可能是现在的湖北省建始县长梁镇);仲(第二),禹议,字去非;三子,禹诒(生六子,另三子失考),四子禹能.

从历史记载舜俞公还有一个儿子名陈禹功(这一点感谢湖南大学博士后张先生的提示),但是在族谱里面没有这个名字,待考。另外第二个儿子陈禹议我找到资料,应该是后来改名字为陈与义,因为族谱记载的陈禹议资料和陈与义的人生经历是重叠的,改名的原因最大的可能就是舜俞公遭到宰相王安石等新党的迫害,后代怕连累而改名,基本是同音而不同字,陈禹议后来做到參知政事(副宰相)。舜俞公其他儿子也可能有改名字,因为目前在历史记载里面基本是空白,找不到资料,只有陈禹功有历史记载,是因为替父亲翻案而被投狱。

目前能够找到资料的是舜俞公还有一女嫁周邦彦的叔叔周颁。周邦彦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著名词人。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但是周颁的资料没有找到。

舜俞公有二位夫人,一是范仲庵女---范顺;二是宰相张士逊

孙女,书法家张友正之女---张氏(族谱没有列出名,这个是旧时族谱的通病)。舜俞公第二位夫人张氏家族背景线索是我根据舜俞公儿子陈禹议(陈与义)的资料得到的,有资料显示“陈与义的外祖父张友正是名显一时的书法家”。张友正,阴城(今湖北老河口)人,神宗赵顼皇帝评其草书为宋朝第一。米芾评为“如宫女插花,媚娇对鉴,端正自然,别有一种韵致”。

关于范仲庵女嫁舜俞公的考证: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范仲淹创建苏州府学请胡瑗等名师掌教。时年舜俞公9岁,当时范仲淹为苏州知府。大约1042年胡瑗去湖州办学,1042年 舜俞公16岁。通常说“舜俞少学于胡瑗”, 何为“少”? 应该是9岁的时候,16岁那个年代已被看成是成年,要结婚了。所以估计是舜俞公9岁的时候去苏州学习,因为湖州苏州相邻。当时是范仲淹办的学校,然后范仲淹儿子也在里面读书,而范仲淹开明的性格,可能女儿也有上学。按照陈家族谱的家世,以及当时舜俞公的学识在“众人之上”,所以范仲淹应该另眼看待舜俞公。而舜俞公17岁就娶范仲淹女,从上面线索看,可能性是比较大。根据族谱,范仲淹女比舜俞公大一岁。还有就是范仲淹和舜俞公祖父陈希亮也有某种关系,都是同时期在官场,目前有找到陈希亮的诗《和范公希文怀庆朔堂》,说明陈希亮和范仲淹是认识的。陈希亮官至河南转运使,属于现在的省级领导。当时的河南是朝廷所在地,地位和现在不同。

族谱显示舜俞公有四兄弟,舜俞、舜封、舜命、舜申。舜俞公为长兄。在舜俞公的《示诸弟》一诗,诗中舜俞公谆谆教导几个弟弟要好好学习。《示诸弟》证实了舜俞公有好几个弟弟,和族谱符合。

舜俞公《示诸弟》有诗句:“吾家崛起蓬蒿间,先君为学良苦艰。典衣买书教我读,平生贫窭不此悭。”对于这些,史家有不同看法。一个看法是认为舜俞公家景贫寒。因为舜俞公说了“吾家崛起蓬蒿间”,还有“典衣买书”“平生贫窭”等等。蓬蒿通常是指草野民间。我的看法有一点不同,按照舜俞公的家世,祖父陈希亮在四川的时候,可以说是草野民间,但是后来祖父陈希亮中举做官,情况已经不一样。所以“吾家崛起蓬蒿间”,里面有一个“崛”字,说明已经不是草野民间了。有文描述舜俞公祖父陈希亮的小儿子陈慥:“家钜富,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并列,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晚年皆弃而不取,隐于黄州之歧亭(今湖北麻城歧亭)。”意思就是陈慥家里有钱,但是他放弃了,跑到黄州去隐居了。有一种可能就是舜俞公的父亲陈恪也是放弃家里的财富,靠自己的努力去生活。所以才有“典衣买书教我读”,因为贫苦人家的衣服是没有办法拿去典的,这个典的衣服一定是有价值的,是有钱人家的衣服。“平生贫窭不此悭”也就是一直都过一种清贫的生活,但是在读书方面家里一直都是从来不吝惜的。舜俞公能够“少学于胡瑗”, 自然不简单。胡瑗是名师,学费不会便宜。用现在流行的话,就是虽然祖父有官有钱,但是父亲陈恪还是靠自己的努力,做一个地方小官滑州推官(现在的河南省安阳市县,管司法),所以人工微薄,只能过一个清贫的日子。在父亲陈恪去世后,当时舜俞公有的弟弟们都还小,所以舜俞公承担了家的负担。

俞字广东话怎么读,俞怎么读广州话(2)

(陈舜俞的故居---三百园,现在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图片网络下载,版权属于原作者。)

按嘉兴本地志《嘉禾百咏考》,舜俞公在湖州有二处物业,一个是在嘉善县清风泾白牛村,是舜俞公自己的隐居处,现在留有“三百园”旧居。 舜俞公另外一处原宅在嘉兴县东二里,一直到崇宁三年才被舜俞公孙捐地建设为漏泽寺,可知当时这个住宅也不小。明洪武二十四年定为教寺。其后代有兴废。咸丰兵毁后,同治重建三官殿。清 宣统元年(1909年)筑沪杭铁路,毁寺建车站。殿址在今车站西南,苗圃南首,邮政局空地中。同时在洛阳祖父家,舜俞公应该还有祖产,因为舜俞公第二夫人张氏和儿子陈禹议(陈与义)住在洛阳。张氏在洛阳去世。儿子陈禹议(陈与义)儿时和年轻的时候一直住洛阳。舜俞公在嘉善县清风泾白牛村隐居没有和夫人一起住。 舜俞公在《次韵酬郏郎中》诗中有提到“无妻眠抱影,失子泪沾巾。”说明妻儿都不在身边。

舜俞公三处住宅,应该是洛阳条件最好,苏轼的《方山子传》说“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陈禹议(陈与义)的诗也经常有描述,这个是祖父陈希亮打下的基础。其次是另外一处原宅在嘉兴县东二里,后被舜俞公孙捐地建设为漏泽寺。需知漏泽寺过去一直是“嘉兴名胜古迹”之一。最后是嘉善县清风泾白牛村,舜俞公自己的隐居处,现在留有“三百园”。本地传说“三百园”前面二座楼房为舜俞公自己出钱建,后面一座楼房和后花园是“在宋熙宁七年,王安石罢相,朝廷正值用人之际,皇上即招他入宫为官,并得知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连第三座庭院都无钱建造,就下旨地方官为他修建,还得知他爱好吟诗,就专门为他建造了一座可以吟诗作画的后花园。”

史学家往往有二个误会的地方,一个是舜俞公在诗中常说自己穷,另外是有其他人说他穷,甚至穷到死。史学家奇怪,怎么穷还有“三百园”这样的豪宅。其实这个正是舜俞公高贵品质所在,就是虽然祖父陈希亮留下很多资产,但是平时舜俞公还有舜俞公的父亲陈恪却是靠自己努力,所以按照现在的概念解析就是舜俞公常常缺少流动现金(所以经常说穷),但是固定资产肯定是有的,因为家族的财产摆在那里。在清风泾本地900多年到现在一直有传说舜俞公资金帮助本地民众,可见舜俞公虽然现金不多,但是还在帮助别人。到了舜俞公儿子和孙子,有更大的发展,所以后人把舜俞公嘉兴县东二里住宅捐出去建设为漏泽寺。做到副宰相的儿子陈禹议(陈与义)后来则在嘉兴寿圣塔院东边的芙蓉浦上筑室读书,“与义自称简斋居士,扁所居曰南轩,元赵子昂榜其室曰简斋读书处。”现在在浙江省嘉兴市桐乡乌镇“简斋读书阁”。史学家另外一个误会的地方,就是在判断族谱上下关系时,简单粗暴的从人物志的出生地或者祖籍地去判断上下有否关系。如某某学者文章谈到: 《陈希亮传》载:“其先京兆人,迁眉州青神之东山。”;《陈舜俞传》载:“湖州乌程人”;《文苑·陈与义传》载:“其先居京兆,自曾祖希亮始迁洛,故为洛人。” “冶以上五人,与陈元光世系,与漳州、光州也都毫无关系。”某某族谱“定为伪作无疑”。古代的族谱通常不示外人,视为家族的传家宝,代代相传。因为古代缺少现代资讯的发达,所以可能有些资料是错误的,甚至是矛盾的,但是我们后人论证的时候需要多方面去考察,不要太随意去下定论。我举一例,现代伟人出生在湖南,后去江西,再后陕西,再后北京。你说他的后人住在哪里才算是他的后人?我的回答是:他的后人住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他的后人。说这些,有一点扯远了。

舜俞公获制科第一,33岁为状元郎。本来前程非常好,但是后来几次辞官,最后隐居白牛村,表面上是非常可惜,才华抱负都没有实现。有历史学家认为和王安石有相当大的关系,我个人认为是这样的。当时只要不同意王安石的变法,就会被打击。一大批文人官员被王安石的新党迫害,如苏东坡被一贬再贬到广东惠州,再到海南岛,再贬下去就要下海了。当时的情况就这样,所以先祖舜俞公辞官隐居是非常明智的方法,而且舜俞公隐居的时候,家人都分开居住,避免连累家人。舜俞公为保护家人,作出了牺牲:“无妻眠抱影,失子泪沾巾”。所谓的陈舜俞’翻悔青苗’,如果真有这样的情况,我认为也许是麻痹迫害者的方法,包括一直喊自己多穷多穷(穷是肯定的,不做官了,少了收入,但是也不至于饿死,起码还有几处物业)。今天我作为后人在寻找先祖舜俞公的资料时,能够明白和理解先祖在艰难的时候一样顶天立地,舍己为人。枫泾旧有表贤祠专门祀陈舜俞,这就是现在在舜俞公旧居枫泾镇人们对舜俞公的爱戴,900多年一直不变,无惧小人的诽谤。舜俞公隐居时,众多好友不离不弃。舜俞公仙逝后,苏东坡也曾“哭祭其殡”,到他的棺材前哭着为他写了祭文。

司马光后来上台,王安石下台。司马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整人无数的王安石死的时候很惨,历史上说他是积郁成疾最终病逝,他死后没有人到王家祭吊,门庭冷落。历史就是如此现实。

陈向阳 写于 2020年5月17日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