哄笑间,女方的族人也会趁机把早备好的红擦在新姑爷的脸上、身上,以视吉祥。场面热闹又搞笑。鞭炮声响,欢送抬嫁妆的队伍启程,女方会派新娘的两个嫡系亲人同往。一个挑椅子一个驮帐子(一是对嫁女的重视,二是认门)。队伍出发了,主事的人还要返回来接客(接新娘的父亲送梳头油)。
抬嫁妆的队伍走山路过乡村,一路欢声笑语顺利抵达男家。炮竹炸响,人声鼎沸。众人把陪嫁物小心翼翼的搬入新房摆齐放正,吃饭就餐。为晚上迎娶新娘作准备。
老家规矩是晩上迎接新娘,娶方办两餐酒。晚上的一餐称之为上马宴,正式吉日的早晨一餐为下马宴。男方会派“八字好、福全、富贵、儿女双全”的人去接亲,以盼小俩口未来富有、儿女成群!
到了女方家,早已准备妥当的新娘家也是人头涌动。四邻八乡都赶来看热闹。吃烟、喝茶、分喜糖。场面纯洁而朴实,喜庆而温馨!
新娘这边的亲戚朋友也会对新郎官作一些小小的调戏和为难,让新郎用红包来摆平难堪,对勒些营造气氛的小闹剧,新郎官是绝对不能杵头杵脑的,更不能说话翻撬。新娘屋的亲人也会或多或少地把新娘压祆袋的钱,以视祝福。
一系列周全的玩笑礼数过后。女家摆案焚香烧纸,新娘新郎拜祭祖宗师位。媒人、接亲队伍扶新娘出门上路。新娘亲人和新娘此时也免不了哭泣,相互间对彼此的依恋和难舍。
男家灯火通明,笔墨先生已把婚联和号对(以男女双方名字题写的对联)写好。两扇正大门中各书“鸾凤和鸣、金玉满堂”字样,其他房门窗户和墙壁上均都贴上大红的“囍”字。
新娘一般不直接进新郎家门,而是暂时歇息在早就安排好的人家休息等待吉时再接来拜堂成亲。男方会请剃头师傅开光洁面,穿戴整齐,身披红巾。“天地國親師位”香案前香烟缭绕,红烛高烧,亲朋戚友,敲磬说彩司职人员各就其位。
“天地国亲师位”这六个字的写法也是极其讲究。格式自上而下写,“天”字要写平,“地”字要写宽,“國”字要全封口,“亲”(親)字不闭目,繁体“师”(師)字要少写一撇。延袭而来的乡土文化代代相传。
凌晨三、四点钟,炮竹声响,铺床说彩的妇女是湾里的能人,说话有条有序,四言八句,黄段子频出。婚床的四角藏着鸡蛋,撒着花生、放着红枣。说彩的人高声喊,众人在旁边和(喜啊)。哈是些早生贵子,花着生,子孙延年,富贵荣华的吉利话。
拜堂仪式,过程相对简单,先拜天地、再拜列祖列宗,然后拜父母。新人在众人的祝福声中一般是磬音未响,男女双方就争先恐后的钻进洞房“抢”占床位。以悍小家地位。虽迷信,但也好玩。
拜堂之后,新娘独坐新房。男家摆桌清客,大宴宾客。房屋门口,左邻右舍家都放桌子。喜筵按来客的亲疏、尊卑、长幼来排坐定位。一般新娘那边送亲的人和男方嘎嘎屋的坐主家堂屋正席首(称一席)。
排座位的原则一般是上尊下卑、右尊左卑,下方就是端菜酌酒的陪客。坐席也讲究“亲疏假重”,如果亲戚太多,关系复杂,主人要事先和贵客商量沟通,一旦招呼不周,输了颜面出艇闹冤最后老死不相往来的大有先例。
新婚三天无大小,百无禁忌。允许亲朋宾客,三乡四邻来斗散放盘新媳妇。特别是年轻人闹洞房最为活跃。别出心裁、刁钻古怪的言语和动作都能把新人捉弄得难以招架,让人忍不住哈哈大笑。
新姑娘三天回门得娘家兄弟去接,梳头油也是娘家父亲送来。有油、有花生、有炸好的荷叶泡,有苕片、有冻米泡。夫家会邀请湾里的老少爷们来坐一坐称之为喝茶。
新媳妇娘家办酒席也都是依农村的乡土习俗而循。新姑爷上门,众人起乐,抬倒坐碲凼、按倒钻桌子、蹭到喝胡椒水……只要是能让人开怀大笑的游戏画面都延风釆用。
女方过客新女婿、刚出嫁的女儿是贵客,理应坐一席。新女婿要懂得谦让,主动给年长辈高的客人坐正位。酒席中,厨师会在大菜扣肉上插上红花,笑新姑爷出小费。酒至正酣新郎也会遭到湾下嫂子或兄弟的“攻击”抹锅底灰,满脸肤得像黑包公。新郎官可以反击回敬但绝对不可生气、发火。婚姻喜庆氛围可以延续很长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