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好人反而磨难多呢,为什么好人反而磨难多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3-04-19 04:55:17

有书君说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每每读起这首让人荡气回肠的诗句,眼前总会浮现出谭嗣同那张坚毅的面容来。

作为“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死神即将来临时,没有痛哭流涕的忏悔,也没有卑躬屈膝的求饶,而是从容赋诗,慷慨赴死。

那种大义凛然的悲壮,视死如归的气概,时至今日仍然让人在唏嘘之余敬佩不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谭嗣同的故事。

1898年9月28日,从午门通往菜市口的路上,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

就在这天,有六个“大逆不道”的“乱臣贼子”将被就地处决。

道路两边的百姓看到囚车经过时,一个劲儿地把烂白菜、西瓜皮、臭鸡蛋等脏东西,扔向囚车中人。

百姓们一边扔,还一边痛骂着这些“祸国小人”。

刀斧悬首,唾骂未绝,天地正气,此心何惧?

面对着千万人的无端指责,谭嗣同神气不变,放声高喊:

“有心*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他用自己的生命,成就了“戊戌六君子”之名,吹响了革命号角,同时也开启了救亡图存的浪潮。

为什么好人反而磨难多呢,为什么好人反而磨难多(1)

矢志投身变法

谭嗣同,本可以不死的。

谭嗣同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谭继洵已经是湖北巡抚了。

可以说,他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即便什么都不用干,也能一辈子衣食无忧。

但他却选择了一条截然相反的道路——投身变法。

从10岁那时起,谭嗣同便跟随维新派人士涂启先学习。

在当时,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变法图强”的新风气,与此同时,王夫之思想也再次受到有识之士的青睐。

谭嗣同后来提出的“君主由民众共同选举,也可由民众共同废除”之思想,就是受到王夫之“君权可继、可禅、可革”思想的影响。

王夫之的思想让谭嗣同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他激动地提笔写下: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十年寒窗苦读,已至弱冠之年的谭嗣同为了见识更广阔的天地,选择了离家游学。

他游历西北、东南各省,观察风土人情,结交名士,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游侠。

与此同时,他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当时中国民间的贫穷、困苦和政治腐败,颇有“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之感,这也增加了他想要改变社会的决心。

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定加剧了亡国灭种的危急形势。

谭嗣同怀着满腔悲愤写下了“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诗句,以此坚定自己变法图强的信念。

对于谭嗣同思想上的巨变,其父谭继洵深为忧虑,曾告诫他:“守老氏之宝,不欲为天下先。”

但谭嗣同依旧不为所动。

1896年,在谭继洵积极活动后,用重金为谭嗣同捐了一个候补知府的官衔,分发江苏南京。

他起初有些兴奋,成为候补知府后,便有机会等到实授知府,等有了实权后,就有可能实现先在一地搞变法的理想了。

抱着这样的希望,他来到了南京。

然而,他很快就灰心丧气了。这不但因为举目无亲、生活感到孤寂,更是因为他切身感受到了官场的腐败。

谭嗣同的心情越发苦闷,对现实更加失望,这些内心的情感诉诸于笔端,便诞生了一部著作——《仁学》。

这是“别开一种冲决罗网之学”,也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从此时起,谭嗣同正式成为了一名真正具备变法思想的维新人士。

为什么好人反而磨难多呢,为什么好人反而磨难多(2)

为什么好人反而磨难多呢,为什么好人反而磨难多(3)

此心无愧苍天

没过多久,谭嗣同便结束了“困乏无聊”的候补知府生活,离开了南京,回到了家乡湖南。

本以为这辈子是没指望参加“变法维新运动”了,但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不久之后的一道诏令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决定变法图强。

谭嗣同被好友举荐应召入京,在临行前他给妻子写了一封信:

“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无喜无悲,听其自然。”

或许,谭嗣同对于北上京师的结局早已有了预知。

刚一入京的谭嗣同便得到光绪皇帝的重用,被授予四品卿衔,参与维新变法的谋划事宜。

光绪皇帝满怀希望地对谭嗣同说道:

“汝等所欲变者,俱可随意奏来,我必依从。即我有过失,汝等当面责我,我必速改。”

光绪变法的决心和对维新派的信赖,使谭嗣同非常感动,此时的他充满了必胜的信心,立刻开始筹备变法事宜。

经历了甲午战争的失败,维新派认为:

洋务运动仅将“制器”作为学习的重点是不够的,中国真正要学习的是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谭嗣同主张学习西方,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甚至提出设立议会,君民合治。

按照民族资本主义的设想,他还预言了未来社会:

“君权废,民权兴,得从容谋,各遂其生,各均其利。”

不过,谭嗣同等维新派人士推行的变法只是针对当时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了改革方案,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他们只进行一些理论上的宣传,很少从事实际的政治活动,这使得维新运动的收效微乎其微。

作为维新派的实际领导者,康有为曾给光绪出了个主意:

把一切高官厚禄王公大臣的职权,表面上保留不动;却同时重用一些小臣来主持变法工作。

这样一来,官位高的重臣反而成了空架子,康有为、谭嗣同等小臣倒成了掌握实权的人。

这便是康有为想出的“架空之策”,然而他没想到的是:这一招将给维新派带来灭顶之灾。

以儿皇帝的小臣,去架空老太后的权臣,这无异于痴人说梦。就在维新派正准备大展身手之时,京都早已变了天。

不久之后,慈禧太后从颐和园返京,并正式临朝训政,同时下令京都戒严,随即开始幽禁皇帝、废除新政、捕*变法派。

康有为、谭嗣同运筹已久、抱有极大希望的“戊戌变法”,就在慈禧太后的举手之间化为泡影了。

维新变法的失败,在于时局的限制,也在于领导者的失误,同时印证了中国需要有一场彻底的革命,来推翻旧的秩序,建立新的秩序。

为什么好人反而磨难多呢,为什么好人反而磨难多(4)

(康有为)

为什么好人反而磨难多呢,为什么好人反而磨难多(5)

精魂激励后世

1898年9月24日,一群官兵冲进了半截胡同的浏阳会馆。

面对气势汹汹的官兵,谭嗣同镇定自若,并没有丝毫慌张。

只见他淡然说道:“我知道你们会来。”

官兵向他出示了抓捕令,谭嗣同神色不变、从容起身,整肃衣冠后,对缉捕者拱手抱拳为礼,随之被缚而去。

一切突如其来,一切又全都在谭嗣同的意料之中。

因为早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时,躲在日本使馆的梁启超就劝他避难海外,但他断然拒绝道:

“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

日本使馆提出可以为谭嗣同提供避难所,但他表示:

“丈夫不做事则已,作事则磊磊落落,外国变法无有不流血者,中国以变法流血者,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不是没有机会逃走,只是他希望自己的死可以唤醒中国人的血性。

因为他早已认定:惟有流血,方能洗涤顽固的尘埃。

谭嗣同在狱中意气自若、神采飞扬,终日绕行室中,拾地上煤屑,就墙作书。

看守问其何为,他笑着说:“作诗罢了。”

只见他写下: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其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之雄心壮志,早已飞出牢狱,感染了每一个进步人士。

1898年9月28日,这一天紫禁城的上空布满了愁云,仿佛预示着清廷的黑暗将一直笼罩人间,自由、民主、平等……似乎永远无法冲破黑暗,照亮明天。

但此时的谭嗣同不慌不乱,似乎早已看透一切,坦然中带着些许期盼。

虽然他没能实现自己的预想,但却在临刑前准确地预言了未来:

“是日每斩一首级,则异日必有一千倍人起而维新。”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谭嗣同虽死,其精气神却依旧震荡着晚清那充满雾霾的天空。

为什么好人反而磨难多呢,为什么好人反而磨难多(6)

其维新欲*贼而未回天,终成国恨,壮哉;

其喋血屹昆仑以昭肝胆,长醒吾民,快哉!

谭嗣同宛如一颗划过戊戌年的彗星,虽匆匆而逝,却点燃了亿万人心中的火苗。

他的墓前有这样两句话:

“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

这正是他视死如归的写照,他的牺牲彻彻底底粉碎了人们对清政府的幻想,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纷纷投身革命。

在谭嗣同就义13年后,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华丽上演,而清廷的统治也将被这革命浪潮所淹没。

也许,这就是对谭嗣同死前所言最好的印证吧。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