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礼记·檀弓下》
齐国发生灾荒,人民逃离家乡,有一个叫黔敖的人在路边准备了食物向饥饿的人发放。有个饥饿人用袖子蒙着脸,步履蹒跚的走过来。黔敖左手拿着食物右手端着汤对他喊到“喂!来吃吧”(嗟!来食)。饥民抬头看着黔敖说到:“我就是不愿意被人呼和着施舍,才落到现在的地步的”,说完拒绝了食物,继续向前走,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最终饿死在路边。
曾子听到这个故事后评价说“黔敖无礼呼唤他去吃食物的时候,当然可以拒绝,但黔敖道歉之后,是应该可以去吃”
不吃嗟来之食,虽然体现出了一种骨气,但是人活在世上,光有骨气是不行的,还需要有和骨气对应的能力。黔敖能在大灾时在路边准备食物施舍路人本身就是一种善举,尽管他发放食物的时候态度是高高在上的,但是他随后立刻道歉了,在需要食物的时候确为了所谓的面子一再拒绝别人的善意,最终结局只能是饿死。
如果当时被施舍时不仅有骨气拒绝,还能靠自己的能力过的更好的情况下才能骄傲的拒绝。既然选择的逃荒,又放不下面子,心理太脆弱了,最后只能悲剧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