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武将戎装,又称甲。靠身分前后两片,上衣下裳相连,有铠甲纹样,却不紧贴身体,是一种“分离式”的服装。静则赋予人物以威武气概,动则便于夸张舞蹈动作。
褶:斜领长衫,是京剧舞台上用途最多,最为常见的一种袍服类的服装。属于便服类,文武、贵贱、男女、老少均可穿用。花色褶子以彩线绣成禽兽、花鸟等等图案,素色褶子以黑色、蓝色者居多。
衣:除蟒、靠、帔、褶外,其余服装统称衣。
音韵之美
京剧的音乐是板腔体。“板”是节奏,“腔”是旋律调式。板腔体就是通过节奏和旋律的变化构成整出戏的音乐。京剧的唱腔主要以著名的“西皮”和“二黄”两大声腔组成。
“西皮”整体音区偏高,旋律色调明亮、华丽、尖锐,用平缓节奏处理时,多表现明快、抒情的喜剧情节和愉悦的人物情绪。
“二黄”整体音区偏低,其旋律的色调暗淡、凝重、平静,节奏缓慢时,多用来表现压抑的悲剧情节和忧郁的人物情绪。
京剧唱腔的节奏也有其特有的表达方式,即由“板式”来确定。包括原板、慢板、三眼、流水、快板等。
术语之美
勾栏:一作勾阑、构栏,宋元时百戏杂剧演出场所,勾栏内有戏台、戏房(后台)、神楼、腰棚(看席)元以后亦指妓院。
瓦舍:也叫瓦肆、瓦子。宋元时大城市里娱乐场所集中的地方,有表演杂剧、曲艺。杂技等的勾栏,也有卖药、估衣。饮食的店铺。
上场门:旧式剧场方形舞台的组成部分,方形舞台由前后两根圆柱组成,后面两根圆柱之间设有板壁,右端之门称为上场门,左端之门称为下场门。演出传统剧目,演员大都从右门上左门下,因而得名。
下场门:同上。
鬼门道:也叫古门道、鼓门道、鬼门。宋元舞台通向后台的门。
砌末:也叫切末,传统戏曲所用简单布景和大小道具的统称,近代戏曲应用较多,如布城、云片、水旗等。
一桌二椅:木制戏曲道具,红色。一般用于传统戏的演出中,根据桌椅的不同摆法,可显示各种地点环境的变化。
桌围椅披:绸制戏曲道具,红色最常用,偶尔用白色及其他颜色。一般上绣盘金花,用以修饰美化舞台道具。一副桌围一般有两块,悬于桌前和左右两边。椅披仅只一块,一般披于椅背,经椅面再悬于地面。
大戏:历史悠久而有相对完整的舞台艺术体系的统称,与小戏相对,如昆曲、京剧、秦腔等剧种都是,脚色行当齐全,剧目一般以历史题材为主,唱念做打各种功夫并重,现在各剧种都有发展,大戏、小戏的差别已逐渐消除在习惯上,观众往往把整本戏叫做大戏。
小戏:由说唱艺术或民间歌舞发展而成的剧种的统称,如各种花鼓戏、花灯戏、采茶戏、滩簧戏都是,脚色一般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为主,剧目大多反映当地人的生活片段,偏重歌舞,并以手帕、伞、扇等物为主要道具。在习惯上观众往往把折子戏称为叫做小戏。
轴子:一场折子戏演出中作为轴心的主要剧目。最后一出戏叫做大轴子,倒数第二出也是主戏叫做压轴,中场戏叫中轴子。
压轴:一场折子戏演出中倒数第二出戏,往往由主要演员演出唱做繁重的文戏。
大轴:也叫大轴子,由几个折子戏组成的戏曲演出时最后一个上演的剧目。
送客戏:旧时演出的最后一个剧目。
垫戏:旧时演出中预定的剧目以外临时增加的剧目。
脸谱颜色及其含义
红脸:忠勇;代表人物:关羽,等。
蓝/绿脸:凶猛剽悍,性情暴烈,草莽英雄;代表人物:程咬金、窦尔敦,朱温,等。
黄脸:工于心计;代表人物:吕布、典韦、安禄山,等。
白脸:虚伪奸诈,阴险狠毒;代表人物:曹操、赵高,等。
黑脸:勇智,代表人为:张飞、李逵、焦赞,等。
粉脸:老迈的红脸,代表人物:邓九公。
金/银脸:神妖,代表人物:孙悟空。
跟京剧相关的词汇
1.折子戏:剧中最精彩的部分。
2.全本戏:又称“本戏”、“正剧”,全演,首尾完整。
3.连台本戏:一次演不完,需连演几次的戏。
4.梨园:古代对戏曲班子的别称,因唐明皇曾在此地培训乐工,故之后成为艺术组织的代名词。
5.脸谱化:因为我们看到脸谱就可以知道人物性格,所以渐渐引申为“简单化”的意思。
京剧四大艺术手段
唱:歌唱。
念:音乐性的念白。
做:舞蹈化的形体动作。
打:武打和翻跌的技艺。
京剧的来源
皮黄戏就是以“西皮”和“二黄”两种不同的腔调为主的戏曲。二黄腔源於南方江西、安徽,流传到湖北后,又结合了流行於北方的西皮腔,综合成为独立的戏曲,因之被称为“皮黄戏”,习惯称为“二黄戏”。皮黄戏实在是起源于南方。200年前徽班进京,随后楚地的汉调也进京,二者在京城一时名声大振。遂逐渐形成皮黄戏。由于初期的大师如余三胜,谭鑫培,余叔岩都是湖北人,而后来学戏者观戏者都崇拜他们,这些人用现在的流行的话说就是他们的”粉丝”,于是不管是哪里的人,纷纷学他们的唱腔念白,一时有”天下无人不学谭”之说.好比现在唱流行歌曲的人崇拜港台巨星一样,用广东话唱歌.所以,尽管徽班先进京,但无奈汉调的艺人影响大,这样就形成了以湖广音韵为主的皮黄戏,也就是京剧的雏形。所以,正宗的京剧唱念不是北京音,是湖广音。
以上就是关于京剧的一些知识,你记住了吗?
(中国小康网综合光明网、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公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