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六十七位姓氏,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最有影响。当今夏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32%,总人口大约在426万。
夏的名义《说文》:夏,本义为古代中原地区的部落,相沿用中原乃至中国人的称呼。会意字,从页、从臼、从攵,分别代表头、双手、双腿。甲骨文的夏字,乃是一个四肢大张的人首形。金文和小篆一脉相传,构形上基本相似。“像人当暑燕居,手足表露之形。”夏,就是暑天。至此之时,物已长大。可见,先民对夏天的认识,也包含有草木长大华茂成荫的自然景观,因而,夏有大的意思。夏人以此为氏族的原始图腾,用夏作为氏族名和族徽,进而形成了国家和朝代,最终出现夏姓。
夏姓起源夏氏始祖:夏启
夏氏始祖——夏启
夏姓的起源与演变主要有二:
一、出自姒姓
帝尧之时,尧命颛顼帝的后裔鲧治理洪水,鲧采用堵塞之法,九年治水不成功。舜继承尧的帝位后,把鲧放逐于羽山,起用鲧之子禹来治水,禹改用疏导之术,历经13年平息了水患,封于阳翟,即今河南禹州。公元前2070年禹继承舜的帝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封建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姒姓。夏朝传十四世,十七王,曾先后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东,斟鄩,即今河南登封西北,安邑,既今山西夏县东北等地。至夏王桀时,于公元前1600年为商汤所灭,汤放桀于南巢,今安徽巢湖市北,子孙以禹时国号夏后氏为姓。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封夏禹在南巢的后裔为巢伯。禹的六代孙少康之后裔为东楼公,周武王封东楼公为杞侯,杞国在今河南杞县。其余不得封的夏禹后裔以夏为氏。姒姓夏氏的历史有3000多年。
二、出自妫姓
舜的部落因居于山西永济的妫水旁而姓妫。公元前2070年,禹继承舜的帝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夏王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在今河南虞城西南,史称有虞氏。又把舜的另一后裔虞遂封于遂,在今山东宁阳西北。商朝时,商王改封虞遂的后裔于陈,在今河南淮阳东南。陈所处之地即为帝尧的母亲陈锋氏部落的故地,因而称为陈。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以取代亲商朝的虞遂后裔的陈国。妫满,谥号胡公,史称胡公满。陈国在西周时期是十二诸侯之一,国势和地位仅次于“五霸”。陈宣公(公元前692-前648年在位)之庶子西,字子夏,别其族为少西氏,生御叔,御叔娶郑穆公之女夏姬为妻,生徵舒,字子南,徵舒始以先祖之字为夏氏,妫姓夏氏至少有2600年。
外族基因融入
我国的夏姓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有血缘交流,互有基因的流动。外族加入夏姓的事件主要发生在北宋以后:北宋西夏国党项族有夏姓;明朝时蒙古人改汉姓夏;到清朝初满洲八旗中有夏姓,满族的夏姓其先出自汉人,入旗满化成为满族一员,到清末民初,旗人纷纷汉化融入汉族,夏姓旗人同样也回归了汉族,但其族人中已经混合了满族的血液。
夏姓分布夏姓分布频率图
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夏姓人口由43万增到426万,增长了近10倍,夏姓人口的增加速度远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夏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五省,大约占夏姓总人口的45.4%,其次分布于浙江、河南、山东、江西,这四省又集中了23.3%的夏姓人口。江苏为当代夏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夏姓总人口的10.7%。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三角洲为中心,向西沿长江逐渐扩散的夏姓分布局面。在最近的600年期间,夏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流动方向由东南部向西部、华中强劲地回迁,东南地区仍为夏姓的中心地。
夏姓血型夏姓人群的血型分布图
夏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
O型占33%,A型占29.1%,B型占28.8 %,AB型占9.1%。
夏姓名人夏竦
夏竦(985年—1051年),字子乔,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世称夏文庄公、夏英公、夏郑公。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夏竦因父亲夏承皓死忠之事,被录官丹阳主簿。天禧年间,出知黄、邓、襄等州。遭遇大饥,劝令大姓出粟,得二万斛,救活贫者四十五万人。天圣九年(1031年),进兵部侍郎、尚书左丞。景祐年间,出知青州,支持守城卒子,修建青州南阳桥,是一般认为的中国最早出现的虹桥。入朝迁刑部尚书、户部尚书等。康定年间,兼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知永兴军,主持对西夏战事。改判河中府,升拜同平章事,判大名府。庆历七年(1047年)入朝拜相,旋即改授枢密使,封英国公。皇祐元年(1049年),进封郑国公。
夏完淳
夏完淳(1631年—1647年),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松明末诗人、民族英雄。父亲夏允彝,江南名士。老师陈子龙,抗清将领。夏完淳幼聪慧,“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14岁从军征战抗清。弘光元年其父江南领兵激战,战败自*殉国后,夏完淳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七岁。殉国前怒斥了洪承畴一事,称名于世。有《狱中上母书》等。柳亚子《题<夏内史集>》第5首:“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风流一世宗。我亦年华垂二九,头颅如许负英雄。”
夏曾佑
夏曾佑(1863年—1924年),字遂卿,作穗卿,号别士、碎佛,笔名别士。光绪十六年(1890年)进士,授礼部主事。近代诗人、历史学家、学者。他对今文经学、佛学有精深的研究,对乾嘉考据学和诗文有相当的素养。此外他还注意学习外国史地知识和自然知识。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在天津与严复等创办《国闻报》,宣传新学,鼓吹变法。后致力于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用章节体编著《最新中国学》《中国历史教科书》,重版时改名《中国古代史》,是近代中国尝试用进化论研究中国历史的第一部著作。民国时,任教育部普通教育司司长。后调任京师图书馆馆长。
夏姓传统文化郡望和堂号:夏姓的郡望为会稽。夏姓的堂号主要有会稽、平水等。“平水”堂号典出夏禹治水,禹十三年在外,三过家门不入,水患终被治平,舜把帝位让给了他,禹建立了夏朝。
夏姓的重要楹联有四副:
真宰相器;有大臣风。
涂山启瑞;梁国受徒。
名联四皓;望并三宗。
五经开国文臣首;七世同居孝友家。
家训格言:夏氏家训以清夏敬秀《正家本论》最被推崇。夏敬秀,清江苏江阴人,出身贫寒,致力于五经七艺,旁及子史文词。为人淳朴坦易,待人诚恳伉直。他认为邻里乡党有相周、相救、相友、相助之义。所谓“利义必明”,就是说行善等不可先怀某种目的。他认为读书为起家之本,人若能读书,则不论穷达,均可自食其力。读书又必须心术正,要以四书五经为根本。他特别强调不可接近星相卜巫之士,不可起课求签,扶鸾问笤,“择术宜慎”。告诫“言行当谨,威仪必修。”希望后代遵循礼教道德之规,事亲尽道,守身显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