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香的习俗和香炉的使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通常人们为了参加礼仪活动提前将衣服薰香,寺庙和家里供奉神像也要烧香,更多的是古代文人雅士喜欢在书房内焚上一炷香,营造“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意境。因此,宋代以前就有陶、铜、铁、石等材料制成的香炉。元末明初,随着铜器铸造业的迅速发展,原先其它材料的香炉,逐渐被铜香炉所取代,明代宣德年间是铜香炉制作的巅峰时期。
作者收藏的“大明宣德年制”款朝天耳三乳足藏经纸色宣德炉
真正的“宣德炉”,是由明宣德皇帝朱瞻基在宣德三年参与设计监造的铜香炉,又称“宣炉”。宣德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风磨铜铸成的精美铜器。风磨铜当时是暹罗国(今泰国)的特产,实际上就是红铜,即紫铜,也就是纯铜,古人称为“紫金”。后代有人认为风磨铜是黄铜,是红铜加锌炼成的,这是谬传。中国古代真正推广使用黄铜,是从明嘉靖时期开始的。
藏经纸色宣德炉底款
宣德皇帝为满足自己玩赏铜香炉的癖好,特下令从暹罗国(今泰国)进口一批风磨铜,责成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参照皇府内藏的柴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和监制铜香炉。
为了制作出极品铜炉,在朱瞻基的亲自督促下,整个制作过程,包括炼铜、造型必须出自典籍及内府密藏的数百件宋元名窑中,精选出符合适用对象、款制大雅的形制,将之绘成图样,再呈给其亲览,并说明图款的来源和典故的出处,经过筛选确定后,再铸成实物样品让其过目,满意后方准开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