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大概是公元多少年,宣德一共几年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3-04-20 01:51:45

文/炒米视角

最近《大明风华》的热播,让我们重新热议起明朝前期的波澜壮阔,以及“明初三个盛世”的鼎盛与繁华。这让炒米好奇,究竟是什么撑起了“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翻开苏州的一些关于明朝的地方史料,这个答案却清晰了起来。

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农历癸丑年),这一年苏州太仓的刘家港停泊着大明帝国最庞大的远洋舰队,这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归程。

宣德大概是公元多少年,宣德一共几年(1)

郑和远洋舰队

但是苏州府负责供应舰队近3万人的口粮,一下子打破了当时苏州府老百姓口粮供给的平衡。

因为明以前,历朝在江南的税赋并不重,北宋元丰年间,朝廷只征349000石左右;但是到明朝,增加到了2625935石,税赋增加了7.5倍。不过即便如此对苏州仍然未伤筋动骨,可见当时苏州富庶。

但是明朝永乐迁都北京之后,对于苏州而言,就开始有些民不堪命了。因为此前洪武时期的京师在南京,本身也是鱼米之乡不说,苏州转运南京,粮食税赋几无损耗。然而永乐迁都北京,漕运转轮,始倍其耗。

宣德大概是公元多少年,宣德一共几年(2)

古代太仓

到了宣德元年,为了缓解压力,与民休息。下令官田减税3分。但是宣宗挺大方,但户部却不答应,因为国用不足,所以此令无法实行。而当时苏州府的知府况钟是个耿直的官员,为民请命,最终苏州府百姓得以减免税粮72万余石。

宣德五年,江南巡抚周忱请准宣德皇帝朱瞻基,在苏州试点税粮用白银折算政策。既银1.1两折米4.4到4.6石;棉布1匹折银3钱或折米1石。此举大大减轻了苏州往北京的运粮的地方成本。

所以苏州的情况虽然得到了缓解,但是仍然不容乐观,风调雨顺或老百姓尚可饱腹。雨水不调,老百姓就只能到圆妙观(玄妙观)祈求祷告去了。

宣德大概是公元多少年,宣德一共几年(3)

苏州玄妙观

恰恰不巧,宣德八年,河网密集且江南多雨的苏州正在经历几十年不遇的大旱。江南巡抚周忱在面对这种情况之下,动用了济农粮仓的仓米来赈济百姓,苏州百姓因此感受到了明帝国的皇恩浩荡。事后周忱得到了朱瞻基的表彰。

在宣德九年的春天,苏州府官员在圆妙观(玄妙观)举行了官方的祈雨活动,而且利用这个场合,对自然灾害进行了总结。苏州府的官员们顶住了勋贵豪强们的压力,广泛动员了群众去拆毁往年大户们私自筑造的截水堤坝,疏通吴淞江等主要水利枢纽,使得农田得到了灌溉,灾情得到了缓解。

当时常熟的知县郭南负责疏通常熟境内的盐铁塘(现位于常熟支塘),为确保农田的灌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老百姓们为了感谢这位籍贯上虞的知县,在这年秋天,从虞山上摘了很多软栗,送给郭知县。郭知县尝完,顿觉口感甜糯,非常好吃。但是令百姓们意料未及的是,郭南要求百姓们将栗子树全部砍掉。百姓不解,郭南道:“来年软栗成为贡品,便会增加常熟百姓的负担。”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宰相刘罗锅》里,刘罗锅关于“荔浦芋头”的故事,但“荔浦芋头”是故事,而“虞山软栗”却是史料。

宣德大概是公元多少年,宣德一共几年(4)

虞山软栗(毛栗)

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农历丙辰年),明廷经过多年试点之后,正式扩大田赋折银范围,定在了米麦4石折银1两,使得白银直接成为田赋的正赋。所以苏州还是明帝国的赋税制度的先行者。

140多年后,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最终实现了大明所有的税赋都以银子来折算。而这一切最初的起点源于宣德五年,从苏州开始试点的“田赋折银”制度。

“仁宣”时期,苏州知府况钟被民间称为“况青天”。其实除了苏州知府况钟,江南巡抚周忱、常熟知县郭南,等等。每一层、每一级官员都不但悯农、有担当,敢于为民请命,而且充满了实*智慧。正是这些基层实*人撑起了大明的盛世。


参考书目:

《菽园杂记》

《寓圃杂记》

《长洲县志》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