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的四个声调汉字,ke的四个声调汉字有哪些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3-04-20 08:11:09

宜昌方言词的音义研究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宜都所 赵有贵

提 要 宜昌方言中有不少难以写出的字,要用这些字时,很多人往往用别字(白字)来替代,这虽然不失为一种方法,但毕竟不利于交流。本文利用“以音求义”、“以义求音”等方法,对踏、搜、啄、插、刻、怠等20多个字在宜昌方言中的音义作了一些初步分析,为语言规范化和方言文艺创作提供了新的例证。

关键词 宜昌 方言词 语音 语义

宜昌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宜昌方言属北方方言西南次方言。宜昌方言中,有很多有音而难以写出的字,这些字,有的可能是字的失传,有的也可能是音的变异。本文试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对宜昌方言本字的探寻作了一些初步探讨。

一、对于字的失传,可以从字典、辞书和古文献中去搜寻

宜昌话读ke1,用手握住义。《广韵》:“揢,手把着也。” 宜昌俗语“揢到一尺,不放一寸”、“把笔揢到”,与此义同。

宜昌话读so1 ,义为向下滑落。《说文》:“趖,走意,从走,坐声。”段玉裁注:“今京师人谓日跌为晌午趖。” 义为太阳偏西下移。欧阳炯《南乡子》:“豆蔻花间趖晚日”。宜昌人称儿童玩的滑梯为“趖趖板”,果树干旱落叶称为“趖叶”。

北京话读láo, 指痨病,宜昌话除此义外,还读nao4,义为“药物中毒”。《说文》:“痨,朝鲜谓药毒曰痨”。《方言》卷三:“凡饮药、敷药而毒┅┅北燕、朝鲜之间谓痨。” 宜昌俗语“痨人的药不吃,害人的事不做”正同此义。

niao2 ,挑逗 ,招引。《字汇•手部》:“撩,挑弄也。”元稹《酬东川寺相公十六韵》:“憨直撩忌讳,科仪惩傲头。”陆游《闭户》:“三日不作诗,幽禽语撩人。” 宜昌话说“不撩你”,就是“不惹你”;“讨人嫌”可以说“撩人嫌”。                              

 北京话读gé,宜昌话读ge2外,还读ge1,义为进入、钻入。《说文》:

本文所述“宜昌方言”指宜昌城区及周边宜都、枝江、长阳、夷陵等地区。宜昌话和北京话都是四个声调,但调值有所不同:宜昌的阴平为55高平,阳平为12低升,上声为42中降,去声为35中升。为记录方便,本文采用汉语拼音方案记音,北京音按拼音方案标调,宜昌音在拼音的右上角标明调类,拼音前的圆点表示轻声。文中举例来自宜昌城区及周边地区。“方言词”指的是读方言的字。

“格,木长貌。”段注:“引伸之长必有所至。┅┅此接于彼曰至,彼接于此曰

来。”《尔雅·释诂》:“格,至也。” 宜昌话保留其义,例如:“不知猫子格到哪里去了”,“我看到蛇格到洞里去了” 。

宜昌话有zo4和du2两个读音,读zo4时为“臀部”义,猪牛羊等牲畜

的尾部肉称为“豚子”或“豚蹲子”;读du2时为“下部”“底部”义,如“脚豚子”(脚后跟部),“酒瓶豚子”。《说文》未收此字,《广雅·释亲》:“豚,臀也。”《广韵》:“豚,尾下窍也。”显然,宜昌话用的是引伸义。

对于音的变异,文献的记载虽然是间接的,但从汉字表意的特性出发,对其音、义的联系进行考究,还是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清人戴震所说的“疑于义者,以音考之;疑于音者,以义考之”(《转语序》),不失为一种研究思路和实用方法。王力先生也曾对王念孙“就古音求古义,不限形体”的做法大加肯定(《中国语言学史》)。因此,我们不妨从方音及其相对应的方言义中去找一找它的本字。

二、由音反推

宜昌某校长课间操普通话向学生训话:“学校的草坪刚刚铺好,请暂时不要在上面tia1。”结果引起全场哄笑。原来,北京话中没有“tia1”的读音,他是用北京调读了宜昌音。

宜昌话中有没有“tia1”字呢?宜昌话读“tia1”音的只有一个义项——踩、践踏,如何找到它的本字呢?我们以读音为路径来找寻。

宜昌话有tia2 •pi一词,“tia”有音无字,查《现代汉语词典》,有“疲沓”一词,同义词素合成词,义为“松懈、拖沓”,与宜昌话“tia2·pi” 的意义完全相同,如果我们能够推断“tia2·pi”即“沓疲”,则可以反推出北京话里的 “tia1”就是北京话里的“ta (踏)”。我们认定宜昌话的“tia2·pi”就是“沓疲”,理由有二:

其一,从构词上看,“疲”与“沓”,同义联合,可以颠倒顺序,宜昌方言中不乏例证。如北京话里的“蹊跷”在宜昌话里可说为“跷蹊”,“整齐”说为“齐整”,“经常”说为“常经”,“公鸡”说为“鸡公”。

其二,i和u韵头在宜昌话里的增减现象较为普遍,比如敲qiao→kao、拣jian→gan、呛qiang→cang。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佐证:趴(pā )在宜昌话里可以读为pia1,如叫小孩不要坐在地上,可说“不要趴(pia1)在地下”。“拉肚子”可说“拉(nia1)稀”,如“将儿要赶仗哒,狗子又拉(nia1)稀”。这就是说,宜昌话的ia与北京话的a具有对应关系。

认定了“tia2·pi”即“沓疲”的确立,我们就可以认定“tia1”即“踏”。踏,《现代汉语词典》释为“踩”,北京话读tà,宜昌话读为“tia1”,义同,作动词谓语:

把绳子踏到。

被他踏哒一脚。

从“tia1”即“踏”的分析中,我们进一步发现,宜昌话里的“tia3肩包”的“tia3”,其本字为“沓”。“”有“松驰,松懈”义,引申为疲软无力。“疲软无力”宜昌话称为“沓(tia)起”,如“沓起脑壳”,“秤杆子沓起哒”。由此推断,表示“不愿承担责任”的“tia3肩包”则应写着“沓肩包”。

认定了“tia2·pi”即“沓疲”的确立,我们可建立宜昌话ia与北京话a之间的联系,为进一步推求新字提供了依据。例如:

拉飒 北京话读lāsà,宜昌话nia1sa3。《辞海》注为“秽杂,零乱”,宜昌话与之义同,定论无疑。

三、由音类推

从已定论的宜昌话与北京话的语音对应规律中,推求生僻的字(音)或有音无“字”的字。

宜昌话的u,对应于北京话的u、ou、ü和o四韵。宜昌读u,北京读ou的:

zu 妯粥帚

su 熟瘦(谚有人穷志短,马瘦毛长)

ru 肉

n(l)u 漏搂

按照这个规律,我们不难得出:

1、“搜”可以读“su”

北京话读sōu,为寻找、搜索义。宜昌话“su 1荷包 ”的“su 1”应是“搜”字,读音完全符合规律。只不过宜昌话的词义范围有所缩小,仅指从衣袋中“寻找”或“搜索”,在室内和户外的“寻找、搜索”仍然读“sōu”。

2、“把纸ru1乱”的“ru1”应写作“揉”

北京话读rŏu,为用手搓和团弄义。宜昌话“揉”有ru1、ru2两个声调,读“ru1”时只有揉乱的意义,如“他把草稿又揉(ru1)哒”;读“ru2” 时为搓揉和团弄义,如“揉(ru2)面”(此义还有rua音,本字未考)。

四、以义求音

宜昌话中有音无“字”,但其音所代表的意义与北京话某字意义相同,能否认定这个字就是宜昌话中的某字呢?我们认为,只要是一对一的关系,不致发生交叉,可以大胆进行推测。

北京话读zhuó,《说文》:“啄,鸟食也。”《洪武正韵•宥韵》:“咮,亦作啄,鸟嘴。”《韩诗外传》卷七:“《传》曰:‘鸟之美羽勾啄者,鸟畏之’”。王力先生以为“咮、噣同啄,是名词与动词的区别,最初时实同一词。”(《同源字典》)这表明,“啄”实际上有“鸟食”和“鸟嘴”两项意义。《现代汉语词典》释为“鸟类用嘴取食物”,其意义与宜昌话“zua2”音所表示的意义完全吻合,如俗语有“闷头鸡儿zua2白米”,公鸡打斗称为“两个鸡公赛zua2”。因此,我们可以推定,宜昌话的啄(zua2)就是北京话的啄(zhuó)。

“鸟嘴”之形可视为“突出物”,由鸟嘴之形引申,凡如“鸟嘴之形”的也叫“啄(zua2)”,如“扁担啄”,“碓啄”。这个意义上的“啄”,在宜昌话中还可读zua3,旧时农村正屋旁的横屋,有叫“啄啄子”的,砌的石坎上突出的石块,可以称为“啄(zua3)子”。“啄”读zua3时还有“依凭、着落”义,常用于否定句中,如“没得啄儿”(没有着落)。

鸟嘴总是向下,由此引申,“向下低垂之状”也称“啄”,如“啄起脑壳”(低着头)。

諑 与“啄”同音,北京话读zhuó,义为毁谤,在宜昌话中也读zua2。毁谤的本义是背地议论,宜昌话保留其义,私下告密称为“諑嘴”。这似乎也印证了宜昌话的啄(zua2)就是北京话的啄(zhuó)。

北京话读chā,《说文》:“插,刺内也,从手,臿声。楚洽切。”《玉篇·手部》:“插,刺入也”。《现代汉语词典》列有两个义项:“长形或片状东西放进、挤入、刺进或穿入别的东西里;中间加进去或加进中间去。”

宜昌话里三个读音,完全包含北京话“插chā”的全部意义。

①插ca2,有刺入、插入和种植两个义项,如插青,插秧。

②插qia1,参与、加入义。“参与”义,如“插伙儿”(合伙儿);“加入”义如“插队”(插入队列中)。“加入”义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繁,宜昌旧时俗定 ,设宴一桌坐八人(现为十人),若多一人加进去,可说“插(qia1)一个”;书签一般是“插(qia1)”到书的阅读过的页码间。

宜昌话的“ca2”和“qia1”,意义与北京话的“插(chā)”完全对应,我们有理由推断,宜昌话的“插队”的“qia1”就是北京话的“插(chā)”。

③“插”字在宜昌话中还有第三个读音,qia2,义为切断,如把树截为几段,称为“qia2树筒子”,把某根木料截下一段,称为“qia2一节”。其义是由“刺入”引申而来,“刺入”则使原体分离,就是“插(qia2)断”,这是很顺理成章的。

五、从一字几读中寻找方言字(音)

有些字一字几读,特别是古人声字,一字几读极为普遍。比如北京话中的“乐”,就有“lè”(欢乐)和yuè(音乐)两读;“塞”有sāi(塞入),sài(塞外江南)和sè(敷衍塞责)三读。宜昌方言中同样存在这一现象,其中就可能包含着方言词的本字。

研究一字几读现象中是否包含有方言本字,需要解决“几读”的是一个字的不同音还是几个不同字的问题。解决的途径,是看“几读”所代表的意义有无*有联系的,就可能是“同字不同音”。而就我们搜集的材料看,多数表现在声调的不同。下面举例说明。

有mu2和mu1两读。读mu2时,为树木、木制品和麻木义,如木材、木头,脚冻木哒;读mu1时,只有麻木义,而且专指表情麻木,如“吓木“mu1”哒”(吓呆了),“木“mu1”起个相”(虎着脸;表情木然)。

有go2和 gen2两读,读go2时,为指示词和副词,与北京词义完全对应,表示不止一个或不止一个并且各不相同,如“各位来宾”、“各得共所”。读gen2时,指代自称——表示自己——通常与“人”组成“各人”(极可能三是“各人”合音)。“各人”读各(go2))人与各(gen2)人意思不大一样:“go2人”指每个人,如“各人自扫门前雪”;“gen2”人则指自己,如“你各(gen2)人没搞好,怪哪个?”go2人和gen2人中的“人”读音也有所不同,go2人的“人”读平调(阳平),gen2人的“人”读轻声。

有ti1和ti2两读,都表“用脚撞击”义,但读ti1时,表示主动撞击,如踢球;而读ti2时,表示被动撞击,指脚被撞,如“脚被门槛踢(ti2)哒一下”,“脚趾甲踢(ti2)翻哒”。

有me1和me2两读。读me2时,指书写用品,如“黑墨落在白纸上”。读me1时,只组“墨黑”一个词,都读为阴平调me1he1。“墨黑”,名词状语,即象“墨”一样黑,引申为不懂,什么都不知道。如“他种田蛮行,对柑桔是个墨黑。”

有ke2、ke3、ke4三读。读ke2,为“雕刻”义,如刻字、刻碑。读ke3,为限制、阻隔义:“大家都同意哒,就是他一个人刻到”(就他一个人没同意)。读ke4时,有三个义项:①条状印痕,称为刻(ke4):“藤子把树缠哒一个刻”;“用刀砍个刻”。②用绳索或金属丝勒,“袜子买小哒,蛮刻人”。③刻薄,吝啬。形容性情古怪,尖刻,用于“刻头”(“头”读轻声)一个词,如某某蛮刻头。

有sua1和sua2两读。读sua1时有两个义项:①用手握住滑动:“把膀子上的水刷一下”。引申为梳理,如刷棕,把麻刷整齐;②淘汰,如“每一轮演说刷两个人”。引申为脱离、失去(机会),如失去机会,可说“搞刷哒”,形容“不愿承担责任的人”为“刷肩包”。读sua2时,为清除或涂抹以及所用工具,如刷墙,刷帚。

有ge4和go2两个读音,都可表示“截断”的意思,但有细微差别。读go2时,限于地里或山上长着的植物,工具为刀类,如“割麦子”、“割韭菜”,绝不能说“割(go2)木板”。读go2时,还有一特例,“割肉”专指买肉。读ge4时,用于除“地里或山上长着的植物”以外的东西,工具包括刀、锯和其他锋利物,如“割树”、“割绳子”、“割断哒”。如果单单写“割柴”两字,宜昌人也分辨不出是读ge4还是读go2,因为不知是什么样的柴。如果对象是草丛就用刀读go2,对象是树木就用锯读ge4。

读xia1和xia2。读xia2时,与北京话义同,为“目盲”、“盲目地、胡乱地”。读xia1时,为“目盲”的引伸,“白白地、无效地”。如“瞎(xia1)搞哒一场”,“忙哒一出瞎”(xia1)。需要分辨的是,“瞎(xia1)搞”为“白搞”,“瞎(xia2)搞”为“乱搞”。

 宜昌话有sa1、sa2和sa3三读,其意义包含北京话的全部。读sa1时,为张开义,如“把膀子撒起”,“这个角不直,有点往外撒”。读sa2时,为散落、洒落义,如“箩筐不要装得太满了,怕撒哒”。读时sa3,义为把颗粒状物分散着扔出去,如“他在田里撒化肥”。

不是入声字的也有,“持”在宜昌话中白读为ci1,义为“执着、握住”,与北京话同。如“持灯”,“把钓鱼竿子持远点儿”。再如“夸”,有kua1和kua2两读,读kua1时为夸大、夸奖义,读kua2时为炫耀、夸耀义,通常指夸夸其谈,随口乱说,带有贬义。

六、从发音方法上寻找变音字

在宜昌话中,有些字的读音由于受古音清浊分化和归并的影响,导致了一字多读,而不同读音所表示的意义可能是一致的,也有可能有细微差别。对于这种现象,关键是要寻找几个音之间的联系,并且把握意义上的关联。

北京话读bān,b不送气,宜昌话除读bān外,还读pan2,P送气,意义都是移动物件位置。与此同理,还有“摆”,宜昌话与北京话读băi,而取“安放、排列”义时,宜昌话还读pai3,如摆桌子。

北京话读gū,宜昌有gu1和ku1两读。宜昌话读gu1时,是动词,双臂合围叫“箍”(gu1),如“好大一根树,要五个人才箍(gu1)得下。”;用绳索或金属丝捆紧也叫“箍”(木工箍桶)。读ku1时是名词,多指用篾或金属丝做成的环,如手腕饰品,可叫“箍(ku1)子”。

北京话读dài,义为“懒惰、松懈”。宜昌有dai4、dai3和tai3三读。读dai4时与北京话义同。读dai3时,组“怠滞”一个词,义为“拖延、延误”。读tai3时,指“事情的进展停滞、搁置”,如“听说机构改革的事又怠(tai3)到哒”。此义还有一个hai1音,本字未加考证(疑为懈字)。

北京话读zhuàng,宜昌话读zuang4和cuang3。读zuang4时为“相碰、碰击”和“相遇、碰见”义,如撞车、遇撞。作“相遇、碰见”时,往往带有偶然或意外成分,“撞到哒”就是“意外地碰见了”。读cuang3时,只有“相碰、碰击”义,但程度轻得多,是“轻轻地碰、触及”,例如:“你喝这杯茶,我还没有撞(我还没碰这杯茶)。”“挪用公款这种事撞(cuang3)就撞(cuang3)不得。”训斥小孩时常说“不要在外头撞(cuang3)祸”。

北京话读guà,宜昌话读kua3,意义等同,指借助绳索或钩子将某物体附着于其他物体之上。宜昌话的“挂kua3”也不同于“挎”,“挎”适用的是手臂和肩头。

 北京话读dūn,义为猛然下落,着地很重。宜昌话保留其音义,读den2义同。此外,宜昌话还读ten3,指道路不平而引起的颠簸状态,如“坐拖拉机蛮蹾(ten3)人”。

从发音规律来看,上述各字北京话与宜昌话发音部位相同,只是在送气与不送气上有所不同,而且对应整齐:b →p(搬摆);g →k(箍挂);z → c(撞);d→t(怠蹾)。认定这些字的方音是不成问题的。

本文用实例阐述了寻找宜昌方言本字的若干途径,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已经破解了宜昌方言中“有音无字”的难题,如“向后拽”的“ben4”(疑为逩),“意外碰上”的“cua3”(疑为抓),表示破缺意义的“bu1”,表示淋雨的“cua2” (疑为灑,简化作洒),我们还说不清该写哪个字。然而,从理论上讲,应该不存在写不出的字,只是我们还未找到它与相应读音之间的联系罢了。

参考文献

1、《说文解字注》

2、《尔雅义疏》

3、《汉语大字典》

4、王力《同源字典》

5、《现代汉语词典》

6、王力《汉语音韵学》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