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蔚县话的“黑、给、克、疙”等字读音的韵母或元音是什么?
“黑、给、克、疙”蔚县读法的韵母元音非常特别,有点类似驾马车时的口令“嘚”以及民歌唱法中“嘚”字的元音发音,但是又不像“嘚”那样卷舌。普通话里没有,世界上许多种语言里都没有,但是我发现在阿尔泰语系、以及韩语、苏格兰盖尔语等语言中却经常出现。
“黑、给、克、疙”元音的蔚县读法和平舌音“兹、此、思”的元音读法很相似。那么“兹、此、思”的元音是什么呢?汉语拼音里用“i”代替,但其实大家都听得出明显不是“i”的发音,而像是从软腭后面呕出来的音。
可以告诉大家,“兹、此、思”的元音用以前的国际音标表示是[ɿ],写法有点像阿拉伯数字中的“7”,但是拐弯处是弧线比7圆滑,而且拐下去后是垂直的竖。
还有普通话中卷舌的“只、吃、师、日”,它们的元音和“兹、此、思”类似但又不同,国际音标写作[ʅ],像一个反写的[ʃ],反写的瘦长的[s]。
那么“黑、给、克、疙”蔚县元音的国际音标又是什么呢?告诉大家,不是旧版国际音标的[ɿ],更不是卷舌的[ʅ],而是[ɯ]。[ɯ]有点像两个紧紧并在一起的u,电脑不容易打出这个音标,大家可以用俄文字母[щ]代替。
这个[ɯ]音标和韩语类似读音的发音相同,国际音标写法也一样。日语中虽然也有用国际音标[ɯ]标记的音,但却经常发类似u的音,所以应该是日本教育部门的失误。
有的朋友会问了,我学英语时只有48个国际音标,而你代国之鹰今天说的这几个音标我怎么从来都没有见过啊?告诉大家吧,国际音标总共有一两百个,它几乎涵盖了全世界所有语言的发音,而英语只需要其中的48个就足够了。
二、蔚县话到底有什么音调,有没有保留古汉语的入声?
我看到有一些文章说蔚县话是张家口地区唯一没有入声的方言后,觉得他们可能连入声是什么都没有弄明白。
入声是一种非常短促的音调,就像用手敲了一下实木头桌子时的感觉,几乎没有任何共振和回响,声音戛然而止,有的甚至还有急促而收的塞音韵尾。而普通话的一声阴平就像敲了一下铁锅盖或吉他弦,有持续稳定的振动。
入声在现在大部分北方官话中已经消失了,但是在当今晋语(大部分山西话以及邻近的内蒙古和张家口地区方言)以及南方许多方言中却依然保留着。
至于入声在我县的分布情况,首先可以肯定东乡地区是大量地保留着的,这个已经得到了多位语言研究者的确认。由于本文主题是讲我县中部的方言,所以东部方言就暂时不加论述了,以后有时间我会专门写一篇东半县入声调查的文章。仅凭这个调查事实,就足以推翻我县没有入声的论断了。
至于在我县中部,比如县城、南留在、代王城、西合营等地区,入声发生了舒化,塞音韵尾也逐渐消失。由于在我县读入声的调值和一声阴平时的调值类似,所以两种音调逐渐合并为一种音调,以至于我县中部的音调种类由五个转化为四个。
我县的入声和阴平应该是一种合并关系,而不是派入关系,不能说入声派入了阴平,也不能说阴平派入了入声。这和普通话的入声派入其他音调四声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古入声字“八 插、国 竹、铁 雪、各 质”在普通话里分别派入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分别读一、二、三、四声,但在我县却统一和一声阴平一起读作同一个音调。事实上,绝大部分的入声字在我县中部都读和阴平一样的音调,而不是像普通话那样均匀地派入其它四种音调中。
再就是现代汉语方言和古汉语中的入声定义是不同的,古汉语的入声仅指时间短促的发音,也就是促声,和舒声相对。也就是即使相同的调值,只要发音急促不能延长的就是入声,发音舒缓可延长的就是舒声。而现在某些方言中,入声演化成为舒声,只成了一种调值概念,但只要是系统性地来源于古汉语入声,就依然称之为入声。
粗略分析一下我县中部四声的近似调值如下(可能会有许多不准确,所以仅供参考):
一声(包括阴平字和入声字)是短促的降调,调值大约是21或32;
二声阳平是舒长的陡降调,类似于普通话的四声,调值大约是51;
三声上声是平调,调值大约是44,类似但稍微低于普通话的一声(55);
四声去声是拐调,调值大约是214,类似于普通话的三声。
我县的声调中几乎没有像普通话中的二声(35)那一类的升调,只有在表示疑问、或者没听清楚需要对方重复一遍时说的“á”、“啥”,或表示欣喜感兴趣时说的叹词“ái”、“éi”等少数情况时,才发上升调,但这只是特殊语气下的偶然个例。
三、蔚县话到底是一种什么方言?
全世界的语言分为印欧语系、闪含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等等多种。
欧洲、印度、伊朗、还有现在的美洲澳洲世界大部分地区人说的都是印欧语系语言,这些民族都有共同的祖先。
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主要讲闪含语系。
中亚、北亚、新疆、蒙古等地主要讲阿尔泰语系,日语和韩语可能也和阿尔泰语系有关。
东南亚沿海国家主要讲南亚语系和南岛语系。
而我国的汉、藏、苗、瑶、彝、白、壮、侗等等许多东部和南方民族主要讲汉藏语系。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分七大方言:官话(北方方言),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粤语,闽语,(也有人主张分出徽语、平话、晋语三种方言增加为十大方言)。
有人主张蔚县话属于官话——冀鲁官话——保唐片涞阜小片,但是我不赞同。我认为蔚县方言属于官话——晋语——大同包头片或张家口呼市片(因为大同和张家口方言本来就相似,所以蔚县方言到底属于哪一片有待以后考证)。
四、经过我本人的切身体会,我认为蔚县中部方言的发音有以下几大特点:
1、阴平和入声发音短促而直接,所以感觉说话腔调硬。
2、“黑、给、克、疙”等字的韵母读成独特的元音[ɯ]。
3、在“俺、欧、爱、袄、摁”等零声母纯元音汉字前经常加声母“n”拼读,读成“蝻、檽、耐、恼、嫩”。另外我发现张家口地区许多县则经常在前边加一个普通话没有的前辅音“[ŋ]”也就是[ng](现在的新国际音标写作大写的N),听着就像鼻根和后上腭有毛病,和我们蔚县发音不一样。不知道大同一带加什么辅音,如果也加n,那么我们蔚县话就应该和大同包头方言关系更近。
4、蔚县话的韵母an、ang的读法和普通话有区别,没有后面的鼻音n和ng,而是直接读成[æ] 、[ɔ:]。读ai、ao、ou等音一般口型小直接读成单元音,没有普通话那种由前一个元音向后一个元音滑动的双元音的感觉。而且蔚县话经常把普通话的声母w读成上齿抵下唇音[v]的口型。
5、前鼻音en、in、un和后鼻音eng、ing、ong不分,都读后鼻音。
6、平舌音z、c、s和翘舌音zh、ch、sh、r不分,都读平舌音。
7、经常把“双、创、框、黄”等等中间韵头带有u的介音省略,读成“伤、唱、康、航”等等。
8、以上几条说明,蔚县话比普通话的发音偷了许多懒,所以讲蔚县话比较省劲。蔚县话给人的总体感觉比较朴实、清楚、凛冽、腔口硬。蔚县发音的特点还有许许多多,由于我事务繁忙,就不一一和大家细谈了。以后有时间我还想和大家谈谈蔚县话的其它问题,比如语法、演化等等。只是这些问题讲起来要比发音内容多得多,长得多,所以我只能根据以后的繁忙程度再做决定了。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对大家有点启发,也希望越来越多的蔚县朋友共同的研究一下蔚县话,挖掘一下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