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车根据拉的货物的轻重,可用一匹马或两匹马并行着拉。由于大马车的车轮是橡胶轱辘,所以大马车的车速是非常快的,适合长距离的运输,记得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四轮拖拉机还没有正式推行,在我们贾汪周圈的各条乡道上,最常见的就是这种大马车。
我那时也就七、八岁的样子,上小学一年级。记得大马车最大的作用,就是把地里割好的麦子运到打麦场上。由于麦田地里土质松软,大马车进去后车轮都会陷得比较深,所以往往要套上两匹马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那时候农村刚度过缺吃的挨饿的日子,生活稍微有点好转,学校正忙着搞忆苦思甜,为确保每一粒粮食都不在地里烂掉,学校放“农忙假”,放假是让我们这群小学生跟在大马车后面捡拾掉在地上的麦穗,我亲眼目睹了父辈们趾高气扬把麦子往大马车上装的场景。
那时的力气活都由大马车来承担。那一车车的公粮、一只只的西瓜、一口口的肥猪,一筐筐的蔬菜,也都是由大马车从乡下运到城里。一辆看似简朴的大马车,不仅为农村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城市振兴立下了汗马功劳。
那时候我们东段庄村广大社员利用秋忙过后的闲暇时光,在麦场上用白蜡条子编织条笆活,条笆编织成一米见方,然后一片片装进大马车,送到六里外的韩桥煤矿,当井下支撑覆盖掌子面的材料用,这也是生产队里的一种副业活,每次用大马车到韩桥煤矿送完条笆后,为了让大马车不落空趟,就一路下正北,到贾汪副食品厂拉豆腐渣,喂生产队里的猪。那时最开心地当数村里喜欢进城的人了,来回都可以坐在大马车上,要知道那时候交通十分不发达,进城上街全要靠两脚步行。我们东段庄村离贾汪有十五里的路程,到韩桥煤矿卸完条笆再到贾汪副食品厂装满一车豆腐渣,往往大马车一个来回也得一整天的时光。
对于我们这群几岁的孩子来说,最喜欢大马车去为结婚的村民去接新娘子了,这时候大马车的两个车帮上会绑上小红旗,车上面会用草席结成穹棚,上面覆盖着红布,就连拉车的马儿和赶马的鞭子,都会拴上红布条。那时我们会跟着大马车,目送出村庄好远好远,之后怀着焦急地心情在村口瞭望,只要看到接新娘子的大马车的影子,我们便会飞跑着迎过去,跟在大马车后面,欢天喜地地往村里赶。这一切只是希望早点把新娘子迎进村里,我们好从她那里得到几块糖或一把用红色颜料涂抹的花生。
那时候衡量一个村庄的富裕与否,就是看有几辆大马车,一般一个生产队要是有一二辆大马车,就是挺富裕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