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是首诗,写满了勤劳、善良、自豪与牵挂;世界上的一切光荣与骄傲,都来自母亲。
母亲是儿女人生路上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她教会了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母亲是儿女生命里最坚强的靠山,她交给了我们在逆境中闯下去的勇气,母亲是儿女心目中最温暖的港湾,她赐予了我们在困惑中变得坚强的决心。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世界上没有一个亲人比母亲更亲,世界上也没有一种爱比母爱更伟大......
可是,您有没有想过:同样都是母亲,为什么会有“妈”与“娘”两种不同叫法?
比如说山东、河南、河北至今仍然叫娘,而江浙一代基本都是呼妈。
“妈”与“娘”到底有何区别?
下面便来为您揭晓答案。
首先是“妈”现在普遍有一种说法,认为“妈妈”这一称呼是外来语,是一种音译,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后才传入中国的,比如英语的妈妈就是MOM,读作“mɑm”,跟妈妈的读音很像。
这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好像也就是那么回事,要不然作为中西文化交流中心的香港,怎么会称呼母亲为“妈咪”呢,不是音译又是什么?
一开始,我也这么认为,有两个原因:一,离我们最近的封建王朝清朝,那些满族人不都是称呼母亲为“额娘”,而不是“妈妈”么?二,我爸爸,爷爷称呼他们的母亲都为“娘”,而并不是“妈”。
后来,直到我翻阅了许多文献后才发现:原来“妈妈”最早在我国的唐朝就出现了,唐代《字书》曾记载:妈,母也。
据说,关于“妈妈”一词能够变为母亲的代称,还是有一段过程的......
一,首先“妈”字的由来:
在古代普通百姓家的女子是很辛苦的,除了要操持所有的家务外,还要带小孩,很多时候为了不耽误干活,她们只能做个襁褓,而后牢牢的将孩子束扎在背后,实际上现如今在我国有不少数民族依然还保留着这样的习惯。
一边背着小孩,一边弯下腰来干活,辛劳的母亲就像是任劳任怨的牛马,这些深深的震撼住了唐朝的那些满腹诗词,又极赋同情心的文人*客,于是他们有感而发,声情并茂的为这帮伟大的母亲重新发明了一个代称“妈”,即:甘愿像牛马一样为儿女付出的伟大女子。
字是发明了,应该发什么音呢?
总不能还叫“马”吧......
二,再者“妈”字读音的由来
本着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态度,经过长期的走访,“深入调查”研究之后,这帮发明“妈”字的文人*客们就发现:人类的幼崽在尝试发音的初期,最好发的一个音就是“ma”,基本上是张嘴就来,根本不费劲。因此,孩子在短时间内不能够学会其它复杂的发音,便只能通过“ma”“ma”这个最简单的发音,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饿了需要吃奶,乏了需要抱抱,困了需要睡觉......
久而久之,做母亲的也渐渐理解了孩子的特殊性发音:“ma”“ma”一出,不管是吃奶,抱抱还是睡觉,反正都是叫自己的.......
有了这些“惊人”的发现后,文人*客们顿时豁然开朗:
“有了,就叫‘mama’吧!”
于是,“妈妈”便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