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方言则是其中多姿多彩的一部分。方言既是集体记忆与民族文化的载体,其交汇和输出也在对外交流和传播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即日起,南都、N视频推出“走读岭南方言”系列报道,带你了解广东特色方言故事。
粤西地区约500万人使用的雷州话,与粤东的潮汕话同属闽南语系统。虽然雷州半岛与潮汕地区相距800多公里,但是由于历史上雷州半岛与潮汕居民往来频繁,两地方言有极高的相似性和关联性。
雷州话保留了不少古音的特点和古汉语词语,以雷州话为载体的文化品类颇多,雷州歌、雷剧早已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被认为是研究雷州政治、经济、文化的宝贵资料。
近日,南都、N视频记者专访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核心专家组专家、广东省首席专家林伦伦教授,了解雷州话的特点与发展历程以及雷州话文化传承的情况。
与潮汕话“同声同气”
在粤西地区,有约500万人在讲着雷州话,除了通用于湛江市五县五区,茂名廉江、电白部分地区也操此方言,其中,旧雷州府所在地——雷州雷城居民的发音被认为是雷州话的标准发音。
在不少人印象中,雷州话与潮汕话极为相似,这是因为他们同为闽南语系统分支。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核心专家组专家、广东省首席专家林伦伦教授曾多次到雷州半岛调查研究,他向南都记者介绍,雷州半岛多地的族谱有记载,当地人的祖先大部分是直接从福建西部的闽南语地区迁移而来,少部分是从粤东闽语区迁至雷州半岛的,最早也是福建原住民。
历史上,雷州半岛居民与福建、潮汕居民往来频繁,方言的高相似性和关联性也与此有关。
南都记者了解到,在湛江赤坎的北部的福建村,相传是南宋之后,移民们为躲避元军追*,从福建莆田迁居后聚居的地方,后来这里才逐渐形成村落。另外,在赤坎区从民主路至平安街口路段,尚保留有古老街道的痕迹,比如街口有八角井,为清乾隆年间潮州来赤坎经商人士所建。
所以,就算雷州半岛与潮汕地区相距800多公里,两地方言也有不少相同之处。“小孩”“鸡皮疙瘩”“开心”等词语的用法甚至一模一样。
“潮汕话和雷州话初听起来差别很大,但认真对照后会发现对应性很强,掌握两者规律就可以通话了。”林伦伦是汕头澄海人,平时讲潮汕话和普通话,他向南都记者谈到,1975年8月他到雷州,不到半年就可以用雷州话发言了。
有方言字典收录1.6万余字条
和闽南话一样,雷州话保留了不少古音的特点和古汉语词语。比如,雷州话用“晏”表示“晚上”,《墨子·尚贤中》里的“蚤朝晏退”的“晏”就是“晚”的意思;雷州话中表示洗澡的“洗浴”在多篇古文上也有记载,如《博异志·阴隐客》中写道:“引二人行至清泉眼,令洗浴及浣衣服”;形容视觉失灵的“青盲”也源自古语的用法。
此外,有不少古代诗词用雷州话读可以形成押韵,林伦伦解释,这是闽客粤方言的共同特点。
不少民间谚语源于生活,雷州人赋予了很多词语新的含义,创造出一些有趣的雷州话俗语。
比如,雷州人爱说的“龙肝炒蚊件”这个俗语乍一看像是一道菜名,其实不然。龙作为中华文化具有象征意义与文化想象性的图腾,是古代神话传说中具有“神力”的象征,也被认为是万兽之首。所谓“龙肝”,纯属子虚乌有。而蚊子个体较小,雷州话的“蚊件”,指的是“蚊肾”,指一件永远也办不到的事。“龙肝炒蚊件”意指愿望过高,不能达到,意思类似于“好高骛远”。
雷州话的语音系统有多复杂?
上世纪80年代,雷州文化研究前贤蔡叶青出版了《雷州音字典》《雷州方言词典》,其所运用的“雷州话拼音方案”就包括了19个声母、47个韵母。该拼音方案还被国内多名从事语言文化研究的学者认可,曾通过了语音、方言类专家审定。
即便如此,上述两本字典收录的7000余字条也未能讲整个雷州话“词库”含括在内。
南都记者此前专访了对雷州文化钻研颇深的雷州本土文人蔡山桂。在借鉴蔡叶青字典的基础上,年过八十、仅有小学文化的他,坚持编著了一本《雷州话字典》,收录了16000个字的雷州话读音、释义,还附有部分雷州方言词语。全书超80万字,近700页。
雷州话“姑娘歌”明代已十分流行
除了雷州话字典,蔡山桂还著有《雷州话同音字·雷州歌韵》《雷州古今楹联选》等多部作品。蔡山桂主编的《寇准贬雷州》等多部雷剧早已被搬上戏台演出。
蔡山桂。南都记者 黄小殷 摄
除了雷剧,同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还有流唱于雷州半岛的民间音乐雷州歌,与潮汕民歌、客家山歌、广府民歌并称为广东四大方言民歌。
雷州歌每首四句,每句七字,格律接近七绝,朗朗上口,又大量运用比喻、夸张、双关等修辞格式,平仄协调,韵律优美。雷州歌中的歌词内容,也被认为是研究和认识雷州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宝贵资料。
以方言为载体的雷州歌记载了世代居住在雷州半岛的人们诞生、迁徙、劳动、生存等多方面的历史状况,内容既有请神祈愿的祝祷,酬神答谢的唱诵,也记录了名人轶事。这些内容在宋代即已见诸史书。
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记录,雷州歌中的“姑娘歌”从明代就开始十分流行。即兴对唱、斗歌,让“姑娘歌”的表演形式有了浓烈的乡土气息,“姑娘歌”后来也成了雷剧的其中一种演绎形式。
可惜的是,丰富多元的雷州方言文艺作品似乎没能被传到“更远的地方”。
林伦伦向南都记者谈到,之所以雷州歌、雷剧的知名度远小于粤剧、潮剧等其他方言文化,是因为雷州话的文学功能开发程度不够,雷剧、雷州歌等的传承和创作人才“断链”,这些文化遗产很难走进年轻群体,所以逐步式微。
林伦伦建议,以雷州话为载体来创作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作品,或许是发展雷州话文化的一个不错方式。
“走读岭南方言”系列报道
总策划:戎明昌
执行策划:王佳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采写:南都记者 黄小殷 实习生 吴浩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