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地上的路其实没有路原句,其实地上并没有路的下一句是什么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3-04-23 04:17:47

【创作热词】鲁迅小说《故乡》,结尾写道“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成了给人以希望的名言,那么,鲁迅为何用“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来做小说《故乡》的结尾呢,用这句话做小说《故乡》的结尾升华了什么呢,这句话怎么成了名言呢?

正如地上的路其实没有路原句,其实地上并没有路的下一句是什么(1)

小说《故乡》写于1921年,是一部写农村体裁的小说,小说中“我”的家,虽然处于城里,但通过“闰土”形象的塑造,揭示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制的社会里,农村一片萧索,农民*,农民生活困苦,没有出路,变得麻木迷信,看不到一丝希望的光明。小说中的“我”对农村的总体印象是“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如此萧索的村庄,在乡村里生活的决不会是幸福的人们。

果不其然,当“我”见到少年时的闰土,听了闰土的一番话,更使“我”了解了当时农民生活的艰辛,可以说因无路可走而变的麻木迷信起来。

正如地上的路其实没有路原句,其实地上并没有路的下一句是什么(2)

我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闰土“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的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会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闰土”的这番话,揭示出了当时农民生活艰难的现状及原因:(一)土地少孩子多,虽然孩子们从小不能读书就帮大人干活,但粮食却总不够吃,常常吃糠咽菜来维持生活;(二)农村生活不太平,多匪患与兵患;(三)苛捐杂税多,受兵、匪、官、绅盘剥,都搜刮农民钱财;(四)当时农村没有王法,没有规章制度,农民被随意剥削;(五)农民靠天吃饭,多自然灾害;(六)既便是丰收年,收获了粮食及其它农产品,拿出去卖,也会因众多的苛捐杂税而赔了本钱,不卖,只能烂掉,丰收年农民生活依然困苦。

正如地上的路其实没有路原句,其实地上并没有路的下一句是什么(3)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里,无论是丰收还是歉收,农民都面临着各种盘剥,生活都是艰辛,看不到一丝幸福的希望,长久已往,农民都变的麻木起来,只能将希望寄托于神灵。当“我”让闰土拿几件有用的东西,闰土还选择了香炉和烛台,这说明生活地艰辛,生活地看不到希望,使得人们将希望寄托于神灵地恩赐。

旧时,萧索的乡村,因受尽盘剥而变地麻木的农民,总看不到希望。如果小说《故乡》仅仅局限于这样的描写,不能给人以希望,那么难以称得上是一篇好的小说。鲁迅在《故乡》的结尾,指路般的写到“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点明了在当时农村里生活的人们,只有寻找其他的“路”,只有去抗争,去争取新的生活,那么就一定能走出一条新地光明的路。

正如地上的路其实没有路原句,其实地上并没有路的下一句是什么(4)

《故乡》的结尾,是神来之笔,给人以希望,也正因如此,方成为名言。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