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读后感800字,论语12章的读后感800字高中的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3-04-23 10:14:28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段话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也体现出了孔子对“礼”的深层次理解。以往提到“克己复礼”大家很容易想到的是要恢复过去的周礼,但是当颜渊问具体的措施时,孔子的回答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由此可见,这里的“礼”是合理的意思,合理的视,合理的听,合理的言,合理的动,这些正是我们平时需要做到的基本道理。
生活中,我们都很容易由于种种诱惑,而做出不理智不合理的事情,很大程度上就是没能“克己”,克己使事务恢复到合理的状态,则是为仁了。

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询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一样郑重,役使民众就像承办重大祭典一样严肃。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在朝为官没有怨恨不平,在家闲着也没有怨恨不平。”仲弓说:“我冉雍虽然不够聪明,但请允许我按照您的话去做。

讲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这个回答可以看作“为仁”的一个总纲。明白了总纲,再来看具体情况。
孔子一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回答。“仲弓”就是冉雍,之前说过,孔子对他的评价极高,说他“雍也,可使南面”也就是可以做帝王。由此看来,孔子对冉雍是寄予厚望的,从给予他的回答上看,也可以发现孔子是从极高的层面给予了冉雍全方位的具体回答,分别从修身“出门如见大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齐家“在家无怨。”,治国“在邦无怨”、“使民如承大祭”这三大儒家纲目上给予了回答。

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rèn)。”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这段是孔子针对司马牛的问仁而回答,之前孔子就多次说过“敏于行,而讷于言”、“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等话,其主旨是要求弟子重实而不重虚,说出话很容易,但要做到就不简单了,所以一定要慎言。

4.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刚问完“仁”,又问“君子”了,孔子的回答是“不忧不惧”,“内省不疚”君子应该心怀坦荡,为了内心的志向而前进,无论结果如何都无怨无悔,这也是之前所一再强调的道理。
“不忧不惧”也是针对司马牛而言,司马牛有什么忧惧呢?司马牛本是宋国贵族了,他的哥哥就是之前讲过的宋国大司马桓魋,司马牛本来可以生活无忧,可是他的哥哥却犯上作乱,最终导致家族受到牵连而逃亡散尽,他由于在外求学,才身免于难。

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这段话又说出了一句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之前见过一种说法,说中国人没有和陌生人相处的规则,今天这段话,在我看来可以看做是一条反驳,不是没有,而是当成了家人,所以就不必再讲陌生的话了。


“与人恭而有礼”在我看来还是之前孔子讲的“克己复礼”的一项具体展示。之前说过这“克己复礼”则是回归仁心,以一颗仁心在不同的境况下,应对着不同的事,已经达到尽力了,自然都当是合理的。像司马牛这种状况,没有亲兄弟,也不必灰心,只要对人以一颗仁心相待,不怕没人不拿自己当兄弟,甚至还可能胜过亲兄弟呢!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成吉思汗铁木真,有人分析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缘于他没有亲兄弟。因为,当时草原可汗封地封官,往往都是任人唯亲,这就导致功劳分配多有不公,所以很多异姓部属往往朝秦暮楚,导致部落凝聚力不强。而铁木真不同,他孤身一人,完全凭借着赏罚严明的制度与过人的自身魅力,征服了一名又一名英雄,甘心为他效力,最终达成了史无前例的草原民族大统一,成为了全天下的大汗,我想成吉思汗的这种魅力,正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一种人格魅力的展现。

6.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zèn),肤受之愬(sù),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这里的“明”指的是分辨是非的能力,识人之明。
那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容易不分是非呢?孔子给出了两方面见解,一方面是“浸润之谮”指有人旁敲侧击地诽谤中伤别人,这样的话,要能分辨出来。另一方面就是“肤受之愬”指,直接了当陷构别人的话,这样的话要能摒弃。
很多时候,人们特别是身居高位的领导,如果不能凭借着一颗秉公之心,往往就会听信别人的谗言。这种状况在古代社会尤其常见,多少忠臣都是这样被政敌和昏君联手残害致死,历史上不胜枚举。
说到底,还是身居高位的人士没能做到那句“克己复礼”,所以今天这段话仍是对“克己复礼”的一个具体实践。

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这段话是子贡问政,之前说过子贡是儒商之祖,善于经商,很有经济头脑,他问政,孔子先给出了两项充足,显然是针对他的回答。粮食和军备,这是国力的象征,所谓富国强兵,在古代也就不过如此了,这对于子贡而言正好是得心应手的事。
接下来,子贡问这三项中最重要的一项,孔子回答是第三项“信”,可见孔子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认识到了,所谓的国家也不过是人们想象的共同体,失去了共识,失去了民心,再有经济力,再有军事力也是无意义了。

8.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kuò)犹犬羊之鞟。”

孔子之前说过“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和质同样重要。今天子贡更加形象,如果没有了外在虎豹和犬羊都一样了。
人与人也是同理,在心性上都是一样的,但是有的人高有的人矮,有的出身条件就好,有的出身条件就差,这外在你不讲它也是一样存在的。所以做人一味强调自己内在好,也是没意义,必须内外兼得才行,这点我想子贡身为经商大家应该深有体会,内在也是需要外物来体现的,人的着装,人的用具,也都是体现这人内在精神的必要外在条件,不然的话没人看懂你,某种情况下也就没有了意义。

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有若今天讲的道理正是《大学》里讲的: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生产财富的人多,吃皇粮的人少。生产财富的人勤奋,使用财富的人节俭,这就是生财的大道。


要想国富,必须要先让民富,百姓只有有了剩余财富与剩余时间,才能有精力拓展商贸,开辟财源,久而久之社会才能越来越繁荣。据历史记载,鲁哀公最后也没有采纳有若的建议。以前鲁国遵守周礼施行十分之一的税率,可是后世君主总是不够用便改成了十分之二的税,现在到了鲁哀公这,还要继续加税。加税表面上看,是增加了些财富,可是人们被压榨的疲于奔命,纷纷思考如何逃税减压,社会恐怖严峻,这样的国家能富就怪了,但是统治者们不懂,不止是鲁哀公,还有如后世的汉武帝、隋炀帝、崇祯帝等等不胜枚举,他们都是主张加税而把国家弄的*,这就是专攻小术,治国无道的表现。

10.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这段子张问两个问题,“崇德”和“辨惑”。
崇德,孔子回答就是忠诚,忠于志向,诚实为人,而辨惑呢?在我看来也是一样,坚守志向原则,不为利益干扰,一以贯之,则不惑。

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这段话是《论语》中的名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句话几乎家喻户晓,历来也有许多解释。孔子的说法,我认为是一句反讽,他是借此机会讽谏齐景公,可惜齐景公听不出来。

齐景公是一名什么样君主呢?简而言之,就是享乐君主。有一次,齐景公做了一双特别大的铁鞋,名臣晏婴上朝朝觐他,他站立起来却一动不动,为何不动呢?因为鞋太沉所以走不动,晏婴见状也只能无奈劝谏。
这回他给孔子的答话也很搞笑,说孔子说的对,不然自己就没粮食吃了,人家孔子这么大的学者,难道是跟你讨论你能不能吃饭的问题吗?我想孔子遇到这样的一国之君,也只能无奈相对了。

12.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这句话,是孔子评论子路审案。我们已经知道了子路是个急性子,从这段话也可以看出,子路审案完全凭着自己的内心感觉快速处理,这样做给制造多少冤假错案啊?所以孔子这句话,绝不是有些人认为的夸奖子路,而是一句反讽。
本章的核心是“克己复礼”,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内在弱点,发现自身的弱点,克服它,这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一项使命,子路的弱点就是性急,我想这正是孔子要求他“克己复礼”的地方。

13.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孔子评价子路审案是“片言折狱”,这回孔子就评论了自己审案。孔子说自己审案和别人没什么不同的地方,这说明审案是个专业活,必须给走相应程序,即便是自己道德修养高,也要按流程办事。
孔子接着又讲“必也使无讼乎”,还是那个道理,孔子的儒家讲授追求那天下大同的大道的学问,而不是讲专业技能的小术的地方,要做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14.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这句话,孔子告诫子张“居之无倦”,这是一条非常高的要求。身处其位,尽职尽责的道理,人们都懂,但是长期下来能不懈怠,始终维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却极为难得,许多人可能干着干着连最初的目标都忘记了,不忘初心尚且需要提醒,更不用说居之无倦了。
这一章的主题是“克己复礼”,之前说过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克己复礼的地方,但今天这句话,我认为却是人人都需要克己复礼的地方。

15.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这句话,又是《论语》中的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言。前两天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克己复礼”的地方,那我们该怎么判断自己呢?
今天这句话正好就提供了一个方法,观察自己有没有小人之心。当你看到别人成功,别人挣钱,别人光彩的时候,你的内心是真诚祝贺他,还是暗自诅咒他,如果是后者,那自己显然就是小人了。
生活中,不经意间人便会骤起小人之心,这即是我们需要时刻“克己复礼”的地方。

16.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这段话,是孔子解答鲁国实际当家人的季康子的问题,鲁国拥有种种问题,在孔子看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鲁国统治者自身有问题,所以孔子面对季康子的提问,要求他自身端正。
此外,孔子的回答也体现了儒家的一贯宗旨,凡事向内求,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克己复礼,先治自身,从而影响外界。

17.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刚说到季康子问政,孔子回答说是他自身的问题,紧接着季康子就问具体事情了,说盗贼太多,孔子依旧说他是自身的问题。
季康子是鲁国季氏家族当家人,可以说他就是鲁国第一权臣,国家尊卑混乱上下颠倒,主要问题就在于他们家,他们不能克守规矩,严守法纪,普通人正好有样学样,也纷纷巧取为乱。所以,鲁国盗贼太多,主要根源在于政府纲纪紊乱,君不君,臣不臣了,下面百姓无所适从,国家自然混乱,盗贼丛生。

18.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之前季康子问政,又问具体的盗贼问题,孔子都要求他从自身上找原因,约束好自身就行了,季康子显然并不理解孔子的教导,于是这回直接说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他的解决方案,简单粗暴,直接*掉他自己认为的“无道”之人。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孔子听到他的这个方案时的想法:一切的问题都在于你这个统治者,你说该*掉谁呢?
孔子肯定不会这么说,他还是耐心的给予其劝导,并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教化他。可见圣贤也有圣贤的难处,面对世间种种无知之人,也只能尽量劝说,无奈相对啊!

19.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这段话,子张与孔子谈论了一个问题如何成为“达人”,“达人”也就是指成功的人,达到了理想状态的人。
这个问题很好,每个人都想成为成功人士,都想达到理想的状态。孔子在这里直接告诉了我们,什么状态才应该是成功的状态,这在我看来很有教育意义。
孔子认为人的理想成功状态,是“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心中有道义,时刻在意别人的感受,从不抱有高人一等这种争强心理。
之前也说过,儒家的终极目标正是要人修炼成时刻保持仁德的状态,这才是儒家的“达人”,至于子张说的那种“达人”也就是我们普通人所追求的世俗成功状态,问题在于这种状态从根本上就不正确,人人都这样争强,都这样虚伪,则社会必然崩溃。

20.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tè)、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又讲到了樊迟,在《雍也》篇中樊迟曾问过仁,孔子回答他:“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今天这段话,也是差不多的意思,要求他“先事后得”,这大概是根据樊迟的毛病而说的针对之语。
之前说过本章主旨是“克己复礼”,“克己复礼”的意义正在于凡事向内看,发现自己的缺点,克服自己的缺点,这也是儒家一贯的修身之法。

2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刚说过樊迟问仁,孔子回答他先难后易便是仁,这回樊迟又问仁,孔子的回答却不一样了,这是典型的因时因事而回答,世间之事,哪有什么固定标准呢?一味固守标准必然会出错误,具体事情还要具体分析,这也是孔子的一贯作风。樊迟接着又问知,孔子回答他“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从这次的回答看,可能是樊迟正在做官,在这种背景下孔子给予他的回答。


下面的“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这句话使我想起了曾经有人说过的中国历史的“逆淘汰”法则。所谓的“逆淘汰”是指中国历史上那些王朝总是在不断上演“奸臣当道,忠臣被害,庸人执政,精英淘汰”的循环剧本。为啥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就是因为统治者总喜欢提拔那些奸臣,让他们占据高位,久而久之导致下面的风气也越来越差,而孔子早就看出了这一点,所以讲出了“举直错诸枉”这句话,在上位的人正直,下面的人即使有奸佞他也奸佞不起来,樊迟如今当了官,作为上位者最重要的就是这一条,所以孔子跟他说这就是知。

22.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之前在《论语》里仁篇中,子游曾说过:“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对待君主或朋友,不要纠正逼迫他们太紧。

孔子针对与朋友的相处之道,说的更加细致了,遇到朋友不对之处,劝谏他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强行改正他。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选择,朋友与朋友之间应是平等的关系,因而不要试图让朋友强行听从自己,强行让朋友听从自己,很可能让人家觉得是你自己求胜心做崇,想要压他一头。
你若真拿别人当朋友,就尊重他的选择,这也是一种修养。

23.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这段话,我的理解是君子以理念交朋友,以理念区别人,人以群分,理念不同的人难以为至友。只有相同理念的朋友,才能在自己人生道路上帮助自己精进,理念不同的人,你和他相处过久,会加深自己的困扰,甚至被他带偏。当然,还要有个前提,我们要选择正确的人生理念,儒家的理念就是很好的选择。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