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而行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伺机而动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3-04-24 10:17:44

宋钘(约公元前370年—公元前291年,又称宋荣子)

但《庄子》里有一个叫宋荣子的人看到以后犹然笑之。为什么笑他?宋荣子讲,“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他完全知道什么是内外的分别。内是什么?内是内心,外就是外在。他知道什么是自我,什么是外在,知道什么是荣辱。他知道大家都讲他好,但是不加劝。这个劝不是今天讲的劝告、劝戒,是劝勉。不是因为大家都讲我好我就要去做,所有人都讲我不好,我就很沮丧,这个事情就不干了。这都是外的,举世誉之和举世非之都是外在的。用孟子的讲法就是“虽千万人吾往矣”,所有人都反对,我也自己走,不在于外。他看到你这个人低,他觉得高。前面那个境界是什么?是一个世俗的境界,获得世俗的成功。这个世俗的成功依据的是什么呢?是比较普遍的,一般的标准:有官位,有能力,当然也有钱,有经济回报,这可能都是世俗的。但是宋荣子说这都不重要,最重要是我自己,是自我要认为这件事情好不好,做得对不对(第二个层次)。

顺势而行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伺机而动(17)

列子(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名御寇)

宋荣子是不是境界最高的?第三个人笑他,第三个人是列子。列御寇为什么笑他呢?列御寇讲我本事很大,能够乘风而行,一走就十天半个月,转一圈回来,很飘飘洒洒。他看不起宋荣子。为什么看不起他呢?道家虽然强调自我,强调个体,但并不是完完全全以个体为主,它还有另外一面:强调人和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人不是万物的灵长,不要和世间万物相刃相靡(第三个层次)。

列子能够顺势而行,因势利导。他能够借风,驾着风走来走去,飘来飘去。这个境界就高了,外在的东西,像云气,能够成为他的凭借。借了势以后达到他的目标,这是不是高的呢?还不是,《庄子》最后讲,列子借势还得有“待”,这个待不是等待,是我还要有依凭,要借着这个云气。那什么叫做无待呢?最高的境界,就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顺应着天地之正,正是什么?就是天地之本。御六气之辨,你顺应着,完全跟自然的节奏合一,庄子里面有很多讲以人合天,顺应着阴阳回溯、风雨变化,这时候就无待,因为你跟天地是一体的,跟宇宙自然是一体的,这时候有风有雨,这都不是问题,你可以乘风,你就是风,你就是雨,讲起来有点玄虚,实际上是完全与这个东西合为一体。后来有的人就说了,你这样讲起来,列子是借着这个风走,那你和天地自然,你不是也凭借着天地自然呢,这怎么是超然呢?你也是要依凭着这些东西。后来一想,也简单,当你真的和天地自然合为一体(第四个层次)的时候,也就无所谓和天地自然的分别,完全化和为一了。

顺势而行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伺机而动(18)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

孔子有一句话很有名的,“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妙在后面一句话,从心所欲但是也不坏了规矩,不失方圆。不逾矩说明规矩还在,规矩方圆还在,我只是不超越它。你说这个有没有约束?孔子比较好理解,孔子讲的就是说我这个人修炼到最后的境界,是说我的这套主张,我认为这些正面的价值,应该的这些意义,我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完全内化于我自身。对庄子来讲,和天地自然合一,随着它的变化,也没有任何约束,这不叫待,我就是它,它就是我。

总结一下,第一个层次是功利的层次,第二个层次,你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你必须符合一个时代的观念、能力的观念、价值的观念,这不完全是自我的。自我很大程度上比外界要高。仅仅是这样,你只强调自我,都是不行的。第三个层次,最好是能够内外和谐,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但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最好达到最高的境界(第四个层次),即完全和这一切合为一体,和天地自然之道合为一体。讲起来抽象玄妙就在这里。

《庄子》有不同的层面,一层一层提上去。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比较俗一点,落实在现实当中,很多人追求的是世俗的层面,达到世俗层面就不错了。适度地追求自我,能够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能够那么潇洒,终究是少数。达到天地的自然,和自然天地合二为一,可能有的人能做到,我一下子想不出来。它是让你不断地提升,给你可能性。

《庄子》有不同境界,可以提升,到这个境界以后,再看这个世界就不一样了。道家庄子特别强调齐物和平等,《齐物论》里面就是讲平等和包容。

齐物与平等,强调包容与多元

世间万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比如说人,人不是万物之灵长,人是万物之一,用不着把人抬得特别高。过去大家对齐物论有误解,觉得齐物论是说大家都一样,不是的。今天我们讲某某人有权有势,这个人很有钱,我们都是一样的,你也知道不一样,马云怎么会跟我们一样呢,但是每一个人都有它存在的道理。所以在这个存在的道理下面,相对而言大家都是在这个世上有存在的理由,这个理由都是可以成立的,实际上在这个意义上所谓的平等,不是绝对的平等,而是说在大的视野当中,所有这些事情都有存在的理由。

顺势而行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伺机而动(19)

《齐物论释》(章太炎 著,浙江图书馆校刊)

《齐物论》里面有一个成语——朝三暮四。今天讲的朝三暮四是心理变化,随时变,早晨这样,晚上那样。但是在《庄子》里,它讲了一个故事。狙公是养猴子的人,给它们吃的,跟猴子讲朝三暮四,早上给你们吃三个,晚上给你们吃四个,猴子们都不满意。狙公又讲,早上给你们吃四个,晚上吃三个,猴子都很满意。什么叫做平等,什么叫做齐物,庄子是站在更高的一层,庄子站在道的立场上看待世间万物。所以对庄子来讲,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是平等的。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平等吗?当然是不平等的,一个是先苦后甜,一个是先甜后苦,但是反正你这根甘蔗吃过去都得吃掉,所以是站在这个立场上来讲,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在绝对性上来不是绝对一致的,但是在这个上面来讲是一样的,因为都是构成一个部分,在这个意义上是平等的。庄子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要有包容的心态。比如说养猴的人不能变成一只猴,你如果站在猴子的队伍里,是要选择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要做出选择的。要有一个看待平等,要尊重各自的道理,有一个包容心。

《庄子》所谓的齐物平等是有差异的,但它认识到这个差异并尊重这个差异的。你把所有的事情看成齐物,等齐观察,绝不是抹*个性。它是尊重你的选择,猴子你们自己选,我都可以,《庄子》里面对个性的尊重非常明确的,不同的物种,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价值观,都要尊重。

《庄子》有一个非常大的境界,从世俗一直到天地自然的境界,越来越高,这可以放开大家的眼光,实际上是很积极的,不是说一种消极的。这些讲的大部分是比较积极正面的意义,因为你站得高,所以看得多看得远,更能尊重平等,意识到它存在的理由。还有就是包容,所有的事情要能包容。像养猴人,就是要包容。包容了以后,不是说完全和稀泥,实际上还是尊重你的个性,强调多元性,要物尽其用。

把这些组合起来看,你可以看到《庄子》都是比较正面的、积极的价值,并不是说消极。只是一点,我保全自我,退出万丈红尘,就是求自己的安定。这些方面是不是消极的?是,道家相对儒家来讲,相对于其他的各种思想来讲,它有,确实有这方面,它是一个解毒剂、清凉剂、刹车。这些作用都有,但是还是有正面价值的。

(本次推送根据讲座内容整理而成)

阅读推荐

顺势而行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伺机而动(20)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