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初期的时候,东周境内尚有十几个国家。
这其中,则以齐、晋、楚、越四国的实力最强,有四分天下之势。到了战国中期,剩下来的七个主要大国秦、楚、韩、赵、魏、齐、燕被称为战国七雄。但是,随着秦国的发展,到了秦王政九年,秦王嬴政亲自执掌政权,他随即出动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六国旧势力。
后世在论及战国时代时,总有人遗憾地说道:当时,如果是齐国统一了六国,齐始皇君临天下的话,那么,中国的文化就会大不一样。
持此论者并不是肆意假设,其中,不乏大家和专业的战国历史研究人员。因为,与当时的中原诸国相比,齐国确实具有傲视群雄的实力。齐国崛起甚早,在春秋时期便作为第一个霸主执天下牛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齐国的领袖地位都无人撼动。
秦国的统一固然有它的必然性,可是,其它国家也并不是没有笑到最后的可能。
曾经一段时间,魏国、楚国和齐国都曾经强盛过。特别是底蕴深厚的齐国,连势如破竹的秦国,对它都颇为忌惮。但是,假设毕竟是假设。经过深入的研究,人们发现齐国失败的原因并不是敌国的侵略,而是它自身的社会制度。
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齐国虽然强大,但却有一点非常矛盾,那就是:军事理论和军事力量的不匹配。众所周知,孙武、孙膑两大军事家都是齐国人,他们的所著的两部兵书更是流传至今。可是,齐军的军事力量在诸国中确实最弱的。这一点,就连孙膑也不得不承认:“齐军在战争中是怯弱的。”战国末期,齐国的重臣荀子对齐军非常失望,他直言:“齐军是亡国之兵。”
他们这样说,自然有他们这样说的道理。因为,齐国的军队对军士的单兵作战能力非常注重,而且,很鼓励对军士使用物质奖励。这样的军队,在与小股敌人作战时可能会所向披靡。但是,大兵团作战的胜负根本不是能够靠个人来决定的。在荀子看来,诸国之中秦国的军事力量最强,其次是魏国。而齐国呢,齐国最弱,只能垫底。
但是,军事力量和军事理论是两码事。齐国的军事理论一直被其他国家所认可,秦国的兵法反而是最落后的。齐国的军队较弱,所以,只能从军事理论上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战国后期的齐军,仍然充斥着对个人武力的崇拜。
其实,这种崇拜与齐国当地的民风有关。
当地的民众,大多都好勇斗狠。如果论单打独斗,很少人能够在齐国兵士手下占到便宜。可是,齐国军队的协同作战能力极差。史学家司马迁对齐国的军事能力也是嗤之以鼻,他一针见血地评论道:齐国的将士,看到很多人搏斗就感到胆怯,单打独斗时却非常勇敢。
齐国的这种特点已经根深蒂固,很难改正。即使是齐国的军事家,也主张先以防御为主,然后,通过外交手段克敌制胜。但是,历史并没有给齐国防御的机会。如果,齐国不顺应时代,就只能被时代抛弃。
公元前五百四十一年,晋国就已经率先在战争中使用了步兵方阵。战国中后期,各国之间进行的都是旷日持久的大兵团作战。在军队密集型长期作战中,齐国的弱点被放大了。他们引以为傲的单打独斗,在战场上根本没有施展的空间。
除此之外,齐国自身的制度也规定了,他们的士兵得到的赏赐最多只能是金银财宝。想要通过在战场上厮*而扬名立万,这在齐国是不可能的。而秦国就不同了,秦国士兵在战场上的表现,将会决定他一生。秦国士兵可以凭借自己的军工,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抱负。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齐国的士兵缺少远景和生机。他们谋求的,只是单挑胜利时那一瞬间的快感。这就是齐国制度中根深蒂固的保守性:普通兵士没有办法凭借自己的军功向上走。没办法,齐国贵族的势力太强大了。
在战国时期,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齐国相对保守的制度,无法有效地发挥出自己的潜力。齐国军士打仗时,战功就是再多,也只是多一些金银财宝罢了。所以,齐国的军士在战场中,都将维护自己的安全放在了第一位。
齐国军士的真正势力,只有在绝境中才能发挥出来。燕国围困齐国时,齐国危在旦夕,他们的士卒都含着眼泪想要出城作战。这也表明了,齐国强大的战斗力只能来自深沉的乡土意识。换句话来说,齐国根本不想一统天下,他们只希望能够在自己的土地上好好地生活。
齐国的社会制度保守落后,在战国时期的尔虞我诈中捉襟见肘。这样的国家,想要通过武力来吞并诸国只能是缘木求鱼。这样看来,齐国不复往日的荣光,也就不奇怪了。
参考资料:
【《春秋战国》、《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齐国衰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