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斟鄩(河南洛阳偃师西)、阳翟(河南禹州)、帝丘(河南濮阳西南)、夏邑(今河南商丘东)、安邑(山西夏县西北)、原(河南济源西北)、老丘(河南开封东北)、西河(河南安阳东南) 。
河南
商:亳(河南商丘)、西亳(河南洛阳偃师西)、嚣(河南郑州西北)、相(河南濮阳北、安阳内黄南;一说今河南安阳洹水北)、西亳(河南洛阳偃师西)、奄(山东曲阜)殷(河南安阳)、朝歌(河南淇县)。
西周:镐京(陕西西安长安西北)、成周(河南洛阳)、犬丘(陕西咸阳兴平东南)、南郑(陕西渭南华县)
陕西
东周:雒邑(河南洛阳)
秦: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西汉:洛阳(河南洛阳东)、栎阳(陕西西安临潼东北)、长安(陕西西安西北)
东汉:雒阳(河南洛阳东)、长安(陕西西安西北)、许昌(河南许昌)
三国时期:【魏】许昌(河南许昌)、洛阳(河南洛阳东)公元221年--公元265年【蜀】成都(今四川成都)【吴】建业、建业(江苏南京)。
西晋:洛阳(河南洛阳东)长安(陕西西安西北)。
东晋:建康(江苏南京)
隋:大兴(陕西西安)、洛阳(河南洛阳)。
唐:长安(陕西西安)、武周神都洛阳(河南洛阳)、洛阳(河南洛阳)。
北宋:东京(河南开封)
南宋:南京(河南商丘)、临安(浙江杭州)
黑龙江
辽:上京临潢府(内蒙古巴林左旗)、中京大定府(内蒙古宁城西南)公元1007年—公元1125年
金: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东城东南)、中都大兴府(今北京城西南)、南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归德府(今河南商丘)。
元:大都(元京师,北京)
明:南京 (江苏南京)、北京(北京)公元1420年—公元1644年
清:兴京(辽宁新宾西)、辽阳(辽宁辽阳)、盛京(辽宁沈阳)、北京(北京)。
扩展资料:
长安与洛阳的角色互转
汉朝是刘姓王朝,有刘邦(高祖)建立的前汉和刘秀(光武帝)建立的后汉之分,后世史学家习惯将前汉称为“西汉”、后汉称为“东汉”,此叫法即因各自都城方位不同而来。
公元前206年,刘邦受封“汉中王”。在“楚汉相争”中,刘邦打败了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定鼎天下。当年2月28日,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之阳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初都洛阳,群臣拥护,认为“其固足可恃也”。
但不久,刘邦改变了想法,将洛阳设为陪都,而定长安城为首都。原来,谋臣张良的分析起了决定作用。《汉书·张良传》记载,张良认为洛阳“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长安则“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到了建武元年(公元25年),洛阳终于迎来转机,由“著名陪都”转正为东汉的“著名首都”。这年冬十月,刘秀与王莽的更始政权决裂,在鄗(今河北高邑)登基称帝,为表明自己的刘姓正统和汉家重兴,仍以“汉”为国号,此即东汉。刘秀确定洛阳为首都(东都)后,设长安为陪都,称为“西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