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石问路的典故,投石问路典故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3-04-25 07:42:24

通常,如果哪个人获得了圣人的赞扬,大家多会觉得被夸赞的人也是值得众人学习的榜样。然而事实上,有些赞扬,始终让人们觉得不是那么容易理解和接受。

01 哥哥,你来当国君吧。那是你的位子,哥不要!

司马迁在《史记》中讲了个小故事。说商末的时候,孤竹国的国君因为喜欢三儿子,于是早早决定把王位传给老三叔齐。但是谁也没想到,老爷子前脚驾鹤西去,三公子后脚就撂挑子了。他觉得无论依据法度还是惯例,王位都应该传给长子的,他当国王,恐怕是难以服众,因此就想把王位让给大哥伯夷

投石问路的典故,投石问路典故(1)

但是伯夷说,这怎么行?老三你继承王位,这是父亲的明确规定的啊!为了让三弟安心当家,伯夷于是悄咪咪地跑到国外去了,这下叔齐更不干了,直接把国家丢在一边,跑出来找大哥,国人于是只好立老国君的另一个儿子为国君。

经历千辛万苦之后,弟弟叔齐终于找到了哥哥伯夷。他们听说西岐的西伯侯对待老人很不错,想到自己也都是一把年纪了,于是就决定去投奔,打算在那里安顿下来。但是他们到了西岐没多久,就听说西伯侯已经去世了。又过了一段时间,遇见西伯侯的儿子(周武王)正用战车载着父亲的灵牌,带着军队要东行伐纣。

投石问路的典故,投石问路典故(2)

武王伐纣

弟兄俩于是上前向武王进言说,父亲死了不好好安葬,反而大动干戈,这就是所谓“孝”吗?作为臣子,要以下犯上、弑其君王,这就是所谓的“仁”吗?武王左右的护卫正准备捉拿他俩,姜太公站出来说,他们都是有义之人,于是弟兄两人相扶着离开了。

武王平定了商纣之后,天下都尊周室为共主了,而兄弟俩却以耻于为之,并且发誓不吃周朝的粮食。他们隐居在首阳山,靠吃野菜续命,终于难以支撑,在临饿死之前还留了一首歌下来,歌词是: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歌词大意是说,登上那西山去采野菜。以暴力取代暴力,真是不知好歹。神农、虞舜和夏禹都已不在,哪里才能满足我等期待?再见吧,真是命运的悲哀!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史记·伯夷叔齐列传》

02 当孔孟在夸伯夷叔齐的时候,他们夸的是什么?

在《论语》中,伯夷叔齐曾多次被孔子所称道,比如在《论语·公冶长》中,孔子说兄弟二人因为不念旧恶,受到别人的怨恨也少。

投石问路的典故,投石问路典故(3)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论语·公冶长》

孔子还说,不降低志向,不辱没其身份的,正是伯夷和叔齐!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

——《论语·微子》

投石问路的典故,投石问路典故(4)

首页 12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