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石问路的典故,投石问路典故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3-04-25 07:42:24

孔子

不仅如此,伯夷叔齐的故事还曾被孔子的弟子拿来试探孔子,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冉有和子贡拿不准老师是否要干涉卫国国君和其父亲争夺王位的事情。于是子贡以伯夷、叔齐的故事投石问路,孔子说,“他们都是古代的贤人,都是求仁而得仁的人,又有什么好怨的呢?”冉有和子贡也由此知道,老师不会插手此事了。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

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论语·述而》

投石问路的典故,投石问路典故(5)

孟子

孟子则更是顺着孔子的路数,盛赞伯夷眼睛不看丑陋之物,耳朵不听邪恶之声。不侍奉他不认可的君主,不使唤不属于他的子民。世道好,就出来做官,否则就隐居起来……说伯夷真是圣人之中最为清高的了。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 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伯夷,圣之清者也”

——《孟子·万章》

一般认为,孔孟所赞誉的,是伯夷、叔齐宁死不事二主的高风亮节。他们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是“求仁得仁”的典范。

03 另一种声音

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伯夷、叔齐的传记放在列传之首,可见太史公对他们的敬重。然而在这篇传记中,太史公却并非单纯地歌颂二人,而是借伯夷、叔齐的经历,以及孔门大弟子颜渊的穷困潦倒,去嘲讽道家“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观点。我们不妨想一想,他们的境遇,又是谁造成的呢?

北宋著名的改革家王安石曾经写过一篇《伯夷论》,指出前人对伯夷、叔齐评价的不妥之处。他的看法,小编也甚是认同,他说:

“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

——《伯夷论》

意思是说,太公辅佐武王成就天下大仁,而他(伯夷)单单认为不对,这难道是伯夷吗?天下之道,无非仁与不仁两种,纣不是仁君,而武王是,伯夷不服侍暴虐的纣王可以理解,但后来的武王明明是个仁君,他又不辅佐,那么伯夷到底是什么人呢?

投石问路的典故,投石问路典故(6)

伯夷、叔齐的故事发生在三千多年以前,即使《史记》中为他们立传,司马迁的资料来源,恐怕也主要是孔子的一家之言。而孔子与司马迁,我们都知道,他们分别是儒家思想的创立者与传灯者,因此当然会按照儒家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去塑造二者。而且历史上,对这二人大加赞赏的,无不是儒家子弟。

以我们今人的观点来看,我们依然可以以儒家的观点来质疑弟兄二人的作为:首先,叔齐将王位让于伯夷,叔齐便是不孝,因为他是父亲指定的王位继承者;其次,二人为了推辞王位,双双去国离乡便是不忠,用今天的话来说,是严重的不识大体,不负责任,既是对当时的“老板”——商王不负责,也是对孤竹国的子民们不负责。

投石问路的典故,投石问路典故(7)

至于后面因为“不食周粟”,甚至可以理解为“不识时务”,因为商朝灭亡已经定局,他们之前为了不当国君弃国而走,如今却因为反对武王伐纣而“不食周粟”,有什么值得被铭记的呢?*也曾说:

“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的伯夷,那是颂错了。”

——*《别了,司徒雷登》

关于伯夷和叔齐弟兄俩,您怎么看呢?

上一页12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