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丁丁老师第398篇原创教育文章
拒绝套路 拥抱个性
倡导孩子写出“会呼吸的作文”
孩子作文写得不生动,主要是基本功没过关。
具体说,一是修辞手法用得不好,如比喻和拟人。二是细节的功夫没练到家,动词少了,画面没有跳跃性。
1
今天,我们说说比喻。它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举个例子,你那天看到枫叶飘落下来,很漂亮。可是朋友没有跟你在一起,没看到这一幕,那你就要介绍给朋友听,这就是作文。
你可能会说——
红红的枫叶从树上掉下来,真的很漂亮。
朋友还是不能理解到底怎么漂亮,如果你想到了跟枫叶掉下来相似的其他事物,如一团火或者一只红蝴蝶。
你这样说——
秋天的枫叶,远远看上去好像一团火焰在跳动。一阵微风吹过,几片枫叶飘落,像一只只美丽的红蝴蝶正寻找自由,要闯进大地妈妈的环抱。
现在,朋友一定听懂了,也会发出感叹:确实很美,我都想去捉一只红蝴蝶过来。
翻开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的课文,就有很多这样的比喻句:
1.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2.就说“仙桃石”吧,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
3.远远望去,那巨石真像一位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峰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
4.每当太阳升起,有座山峰上的几块巨石,就变成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
5.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运用比喻后,大象的高大一下子就清楚了,风景的美丽也都感知到了。
我们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成了、如同、仿佛......用这些词把两个相似的事物连在一起,让别人清晰的乙事物去说明或描写不太熟悉的甲事物。
2
比喻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关键是找到甲事物(本体)和乙事物(喻体)之间的关联。一个精彩的比喻句,会让你笔下的文字变得生动形象。
从思维训练来说,比喻还是你看待事物的角度,带着跟别人不一样的角度,把一个复杂的事情变成通俗易懂。
这里教大家三个的比喻方法:
1
找相似点
比喻,一定是有甲事物,有乙事物。甲和乙,要有相似点。
比如说,湖面像一面镜子。相似点就是都很平,还能照出人的影子。
如果你说,湖面像一支笔。那别人就不知道相似点在哪,看起来莫名其妙。
有了相似点后,不一定就能造一个好的比喻句,还需要有新意。
湖面像镜子。这个比喻句就犯了没新意的毛病。
如果你说,湖面像一块碧蓝的绸缎,静静地躺在两座大山之间。
里面的意境就明显不同了。不但有了新意,还用到了一个小方法,就是比喻句可以本体和喻体出现后,再加一点文字,描述下状态。
举个例子:白云像棉花糖。
修改一下,增加些字,再来感受下——
白云像棉花糖,馋得我恨不得咬几口。
这里描述了“我”看到像棉花糖之后的状态,让句子有了回味的感觉。
2
动静结合
第一个方法“找相似点”是基础版,现在来升级版。
动静结合,就是把动态的事物转换为静态,把静态的事物用动态来表达。
著名作家毛姆有个经典的比喻:“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把动态的阅读,比喻成静态的一处避难所。
比如“白云像棉花糖”。这是静态的,变成动态的感受下——
一朵白云像刚刚缠绕好的棉花糖,不过在快速移到右边的时候,都融化了,只剩下一根棍子了。
再比如“梅花犹如亭亭玉立的少女”,试着变成动态的——
一阵微风从梅花上飘过,像是少女撩动的一丝刘海。
不直接说梅花像少女,那样就是静态的,而说少女撩动一丝刘海,这就是动态的。
别人看你的文字,就能把这幅画从静态画做成动画效果,增加了可观性。
3
有无互通
就是把抽象的东西具象化,具象的东西抽象化。不过,多用在把抽象的东西具象化。
比如悲伤,这个词很抽象,可以比喻成——
悲伤就是最苦的一味药,接连喝下几杯果汁也消不掉那苦味。
再比如忧愁,怎么具象化?诗人李煜这样生动比喻——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钱钟书是这方面的高手,在《围城》里有很多精彩的比喻,如: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把无形的“恶毒”,化为有形的“沙砾”和“鱼刺”。
3
说了这么多方法,对于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孩子,还有哪些渠道可以训练比喻这一基本功?
为了让孩子更好理解比喻,我们选用了绘本《山田家的气象报告》。家里发生的事情,用气象的方式来比喻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