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摹《洛神赋图》(局部),窈窕淑女,在水一方。来源/故宫博物院
信誓旦旦
出自《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释义:誓言说得极为诚恳、可信。旦旦,指诚恳的样子。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语气,回忆了从恋爱到被求婚时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信誓旦旦”本身没有贬义成分,但常用来表达起初充满信念、态度诚恳,但承诺的事情并没有实现,或是没有好的结局。
泾渭分明
出自《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宴尔新婚,不我屑以。”
释义: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却清浊不混,界限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女子在诗中用渭水中流入泾水后表面变浊,其底仍清,来比喻自己尽管被丈夫指责却依然不改初衷,同时也痛斥丈夫抛弃自己后转而新婚、丝毫不怜惜自己的无情行为。
寒泉之思
出自《邶风·凯风》:“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释义:春秋时卫国浚城的一处泉水,不管春夏秋冬,它的泉水都是冷的,被称作“寒泉”。诗人以寒泉比母,用寒泉之思比喻子女对母亲的思念和感恩之情。后人常用“寒泉”的典故来代表母爱。不过学界对此诗的解读并不统一,例如《毛诗序》认为这是赞美孝子的诗,而闻一多认为这是一首“名为慰母,实为谏父”的诗。
毕恭毕敬
出自《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
释义:形容态度十分恭敬或端庄有礼貌。周幽王废申后,立褒姒为王后,申后生的太子宜臼也被废黜。宜臼写《小弁》表达低落的心情。这句诗即出自《小弁》,意为看到故乡屋边的桑树与梓树,必定要毕恭敬止,以表达对父亲的恭敬和对母亲的依恋。
袍泽之谊 同仇敌忾
出自《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释义:在军队中建立起来的深厚战友情谊。这首诗是秦地的军中战歌,全诗充满了激昂慷慨、豪迈乐观和热情互助的浓烈情感。清末陈继揆在《读风臆补》中评价此诗:“开口便有吞吐六国之气,其笔锋凌厉,亦正如岳将军直捣黄龙。”
死生契阔
出自《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释义:契阔的意思是聚散、离合,意为无论生死我们都要在一起。此诗描写征人被迫从军南征,长期不得归家而怀念家乡亲人,与家人别时信誓,不料归期难望,信誓无凭。现代人常用它形容爱情的坚贞,不过东汉末年的郑玄将此句解读为沙场上军士之间相互勉励、约定相互救助的盟约:不管遇到什么危难,我们都不要独自跑掉而不顾对方。
影视剧中的“与子成说”。来源/电视剧《步步惊心》截图
哀哀父母
出自《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释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意为可哀呀可哀,我的父母啊!古时在暴政下的人民终年在外服劳役,无法对父母病痛和老死照料赡养,痛苦却无能为力。这是一首悼念父母的祭歌,也是对暴政不满的哀鸣。
不稂不莠
出自《小雅·大田》:“既坚既好,不稂不莠。”
释义:精耕细作,地里除了庄稼没有杂草。这是一首反映西周农事生活的诗篇,诗歌抒发了人们经过辛苦的劳作迎来丰收的喜悦心情。“不稂不莠”后来用以指土地荒芜、寸草不生,不仅长不出庄稼,连稂、莠这样的杂草都不生。形容耕田者不成才、没出息。
明哲保身
出自《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释义:原指明智的人善于保持自身的美德与美名,为褒义。现代汉语中的“明哲保身”指因怕犯错误或怕受连累而对原则性问题采取回避、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为贬义。《烝民》是周朝大臣尹吉甫送仲山甫前往齐国筑城时,赞美宣王善用贤才及仲山甫才德出众的临别赠诗。诗中很多生动、富有哲理的语言被后人提炼成成语,如“明哲保身”“爱莫能助”“穆如清风”等,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斤斤计较
出自《周颂·执竞》:“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
释义: 对无关紧要的事过分计较。“斤斤其明”原本在诗中是褒义,意为英明善察好眼光。此诗的创作目的是称颂武王和成康的功德之盛,而由此句延伸出的成语“斤斤计较”,则带有了明显的讽刺和贬义。
做生意时讨价还价,都需要“斤斤计较”。来源/电视剧《赘婿》截图
充耳不闻
出自 《邶风·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释义:褎指服饰盛美,古代挂在冠冕两旁的玉饰,用丝带下垂到耳门旁,将玉饰品塞住耳朵装聋。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关于此诗主旨,历来有不同说法,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批评卫国君臣不救黎侯的诗。
古装剧中的冠冕和充耳。来源/电视剧《三国机密》剧照
高高在上
出自《周颂·敬之》:“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
释义:原指地位高,现在形容领导者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具有贬义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