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看古装剧的细心观众,一定会注意到,某位官员若是犯了大事,就极有可能会“株连九族”,这算是“连坐”制度的顶格处罚,相当于一整个宗族都不复存在了。
“九族”不难理解,“上自高祖,下至元孙,凡九族。”从高祖开始数,一直到玄孙,一共九代,这里是纯指父族的几代人。也有种说法,将母族的几代也包括进来。不过就中国历史上维护皇族统治的需要,更多学者的观点倾向于前者,毕竟古代社会的主流是强调父宗。
为何要先解释这个概念呢?因为民间说法中的“五服”,实际上是这“九族”的概念。在中国的一些地区,流行着一个说法,说若是出了这“五服”,就算不上是亲戚了。
很多人眼中,这“五服”就等于是“五代”概念。可如果真的这么简单,为何古人不直接用“代”字,而非得用“服”字?看看老祖宗对这个概念是如何界定的吧。
为什么只株连九族?
在古籍中,“五服”用途颇广。其中一层意思,就是以距离的远近划分。在古代王畿的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五个服。其中“服”的意思就是服侍天子。
这种以天子为中心,然后向外扩散的统治管理模式,和在大家族中,以祖宗为家族发展的源头,子孙如开枝散叶般的绵延模式何其相似。
由此观之,中国历史上各代的这种治国方式,其实也渗透于各大家族,对宗族管理留下深远持久的影响。
“五服”的另一层意思是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以及自身五代,而按照前文所提到的主流观点,九族(也称九代)也仅包括从高祖到玄孙九代。
九代以外的人,从血统上而论,已经和本宗族亲缘关系甚远,所以自然就不能算是“一家人”了。这就可以解释,为何统治者对一个人恨得不行的时候,直接就是拿掉九族,而不是“七族”或者“八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