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胡同照片,唐山仁义胡同视频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3-04-27 03:55:28

仁义胡同照片,唐山仁义胡同视频(13)

从我记事起,就知道乐亭城内东街路北有一条仁义胡同,而且经常从这里路过。胡同有六尺宽,有百余米长。

我上小学后,二伯父家堂姐给我讲了仁义胡同的故事。她说,很久以前,现在的仁义胡同是两家相邻的地方,但因地界发生了争执,其中一家有人在京城做官,也有权势,家人给他写信说明与邻居发生了争地界的事,想借助他的权势解决此事。这位在外做官的人清廉而开明,更不会为自己家中的私事仗势欺人,他给家中的信中附了一首诗,表明了他的态度:

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访?万里长城功千古,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中接到此诗,也都明白了在外做官的主事人的意见,并照此办理。不仅不与对方争执了,还主动让出了三尺地界。俗语说:争者不足,让者有余。这家一让,另一家也受到感动,家人一商议,应以谦让和善为重,也主动让出三尺宽的地方。这样两家就让出了六尺宽的地方,怎么办呢?这里正缺一条南北通道,就修建了一条胡同,不知是谁建议用“仁义”二字给胡同命名,几百年来人们就这样叫开了,一直到今天。

这位堂姐怎么知道的这个故事呢?她长我20岁,上世纪20年代上过几年小学,结婚后,她的公爹、开明绅士魏佩芝还给她和另一位儿媳请了家庭教师,教他们诗词歌赋,同时讲一些乡土文化,其中就有故里名人的善行义举故事。仁义胡同的故事是堂姐听家庭教师讲的,其中有这个故事发生的朝代和当事人,只是我年幼未记住。

上世纪80年代,我看到一篇短文,也讲了一个与乐亭仁义胡同非常相似的故事?说此美好的故事出自清朝的何绍基。

后来我读《古今乐亭人物》一书,得知乐亭城内仁义胡同的故事出自清朝皇帝侍读乐亭人李世儒:该书介绍李世儒的事迹讲道:李世儒在康熙年间进士及第,入京任翰林院侍读,教课太子乾隆。一日世儒之子要在东街营建新官邸,因地界与邻居发生争执,李夫人写信给丈夫问此事如何处理,世儒见夫人带来之信,随即写诗一首:

两家争执为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来人将诗带回乐亭,夫人和儿子看后理解其意,不仅不再与邻居相争,还主动让出三尺之地,邻居见状也大受感动,也让出三尺之地,这就是现在乐亭县城东街的仁义胡同。

后来得知,仁义胡同的东侧正是郎君庙崔家的西外宅(现县委西侧),我童年时,这个院落虽破旧,但从南到北是贯通的,也不是一般人家所能有的。据此,仁义胡同的西侧就是李世儒的原宅邸了,上世纪四十年代,这家最南端是临东街的门市,开着一个大的副食店,经营得也红火。在胡同北口还有面东的一个大门,车进马出的,不知是否还有李世儒的后代居住。前面提到的何绍基?1799一1873)是清代诗人、书法家,他是道光年进士,而李世儒是康熙年进士,比何绍基约年长一百多岁,所以乐亭仁义胡同的故事绝不会是李世儒效仿何绍基的。

前些年得知,*生前在一次讲话中讲到类似的故事,并说出自清朝安徽桐城安庆的张英,那四句诗同前所说基本一样:“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1673一1708)也是康熙年的进士。但我手头无乐亭人李世儒的生卒年份及在京城供职的时间,康熙当皇帝又六十多年,只能说,张英与李世儒大体是同时代人,所以仁义胡同的故事最早是出自安徽桐城安庆的张英还是出自我的故里的李世儒也不得而知。现在桐城安庆有一个胡同叫六尺巷,传说也是当年两家各让出了三尺,而张英是首让者,现在这个胡同口立了一个纪念碑,前面刻有“六尺巷”三个字,碑的后面刻有记载此事的碑文。

我刚要写完此文时,又在《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一书中,看到了又一个仁义胡同,此故事与前面所说的几个基本一样,而地点是在河北省迁安县建昌营西大街,西家姓梁,东家姓任,此书只笼统地提到这个故事发生在明朝,有些令人生疑,如果时间准确,当以此为最早了。

挖掘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出来了这么多仁义胡同(或叫六尺巷),正说明了“善举相效仿”,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人行了善事义举,也就有人效仿。这个故事向人们昭示了一种可贵的精神,人们相处,应以谦让仁和为贵。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左邻右舍和睦相处,互帮互爱,是社会安定家庭祥和的一个重要方面,也会让人们从一个侧面感到这个世界的美好。仁义胡同的故事,不管谁是最早行此善举的人,它对人们的教育将世世代代传颂下去,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活动中,起一种催化和亲合作用。

我从知道了乐亭仁义胡同的故事后,总感到它的可亲可敬,虽然说是一块普通的土地,普通的两堵砖墙。尤其在外地工作后,每次回到故里,我都要走走这条胡同,而且放慢脚步地沉思着:几百年过去了,也几经改朝换代,而人们之间的和睦、友善和谦让是常存的永恒的。我想,乐亭县城的仁义胡同的南口也可以立一个纪念碑,正面写上“仁义胡同”四个字,背面写上李世儒家和邻居的这一善举,以启迪后人,教育晚辈。

上一页1234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